去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列入了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海峡西岸发展战略从区域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到中央决策。截至目前,已有近30个国家部委出台各种措施支持海峡西岸建设发展。[详情]
“民办特区”谋求新突破
  在福建省沿海三大中心城市中,侨乡泉州既无特区政策之优势,也无省会之资源,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级的工业园区项目,但却创造了占全省1/4强的生产总值,经济总量连续八年居福建省首位。让泉州领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正是活力四射的民营经济,2006年泉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900亿元,其中90%来自于民营经济。[详情]
海峡西岸经济区:尚需建设基础设施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初具规模,但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尚未消除。福建省生产总值只有长江三角洲一个省——浙江的一半左右,财政总收入只有浙江省的40%左右,更不要说跟珠江三角洲的广东省相比,区域经济总量很小。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详情]
海峡西岸经济区:呼吁国家政策扶持
  接受记者采访的有关专家认为,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我国统筹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现有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一些政策支持。
  第一、加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规划指导。将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延伸和连接东部经济带的重要补充环节,进行统筹规划、总体开发,帮助建立闽赣、闽浙、闽粤等地区联系协调机制。[详情]
因海而立 因港而兴
  一部热播的《船政风云》,再现了中国船舶工业发源地之一的福州马尾港的坎坷往事。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要将天然深水良港福建三都澳建为东方大港。
  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海岸线长位居全国第二,拥有可建20万吨大型超深水泊位岸线40多公里,这在全国独一无二。[详情]
赶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约会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最近距离仅130公里;80%的台湾同胞祖籍福建;台湾文化、风俗、习惯与福建相近、相形;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贸往来频繁,在闽台资企业位列全国前茅。
  进入新千年后,福建对闽台关系作出“五缘”、“六求”的精准概括。即福建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两地在经贸合作、交通联系、旅游合作、农业合作、文化交流、载体建设等六大方面大有可为。[详情]
福建省2006年经济数据
一、GDP指标:
2006年GDP绝对额:7501.63亿元
人均GDP:21152元
二、固定资产投资
2006固定资产投资:3115.08亿元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4.23亿元
四、进出口总额
2006年进出口总额:626.63亿美元
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
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33.35元        更多>>
  甘肃省虽然是一个农业省,但是,工业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作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的省份,工业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6年达到了49.6%。
  甘肃省的工业曾经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全省财政收入的70%以上源于工业。[详情]
扬长避短 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今年8月初在甘肃参加“第四届中国西部企业发展与职业经理人高峰论坛”时指出,甘肃要借鉴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自己的资源禀赋,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确定一条适合西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详情]
河西大地 星火正红
  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甘肃省于2003年启动了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兰州6市的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4年多来,产业带建设如火如荼,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如今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业。通过产业带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形成了区域竞争优势,在甘肃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详情]
装备制造业助力工业强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家支持“三线”建设的需要,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先后在甘肃扎根落户。作为西北的老工业基地,甘肃在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等制造业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我国最早的石油钻采和炼化设备生产基地兰石集团、西北地区最大的电机和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等都是全国知名的装备制造企业,产品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详情]
劳务经济“缩小分母”富裕农民
  “扩大分子,缩小分母。”这是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甘肃省视察工作时,就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做出的重要指示。
  甘肃是农业大省,截至2005年底,全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62%,远远高于全国59.47%的比例。农村人口这个“分母”过大,成为制约甘肃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详情]
1800万农民受益新“农合”
  “真没想到,2000多元医疗费,报销了大头,自己只出了小头。”妻子的康复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让郭连文满脸微笑,正在办出院手续的他,不停地夸奖这项好制度。
  郭连文是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驿镇驮营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不久前,他的妻子得了胆结石,过去因家庭困难不敢进医院的他,这次毫不犹豫地送妻子到了医院并做了手术。在会宁县人民医院的住院治疗过程中,郭连文的妻子共产生医疗费用2769.77元。[详情]
相关链接:数据
甘肃省2006年经济数据
一、GDP指标:
2006年GDP绝对额:2275.0亿元
人均GDP:8749元
二、固定资产投资
2006固定资产投资:1024.87亿元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47亿元
四、进出口总额
2006年进出口总额:38.20亿美元
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920.59元
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34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