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继续突破
    2007-08-10    本报记者:王军 于新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大连正在建设的准磁悬浮列车模型。本报记者:任勇 摄

  6月上旬,沈阳机床集团30%的股权转让给美国加纳基金,这起中国最大的机床企业股权转让事件的标志性意义在于,国有企业集中的辽宁省正在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焕鑫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到今年上半年,列入改革范围的40户大型工业企业,已有35户完成股份制改造;列入改革范围的490户中小型工业企业,已有466户完成改制;列入改革范围的1613户非工业企业,已有1403户完成改制。刘焕鑫说,到年底,辽宁省列入改革范围的国有企业将全部完成改制。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辽宁省曾集中了全国国有企业的十分之一,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浓厚的计划色彩及其衍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使曾经是辽宁省最大财富的国有企业成了难以割舍的“包袱”。企业历史负担沉重,机制不活,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信用环境亟待改善,企业融资困难,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一系列矛盾渐渐浮出水面,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改制任务艰巨。
  辽宁的国有企业困境成为全国国有企业的一个缩影,辽宁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与否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辽宁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始终将国企改革与改组、改造结合起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省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推进。
  仅仅在2006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改制重组了辽宁华锦化工集团;中国铝业公司及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抚顺铝厂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中建集团继重组沈矿集团后又与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合作,组建了北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预计到2008年重组后新成立的北方重工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
  通过企业重组和国有产权转让,辽宁国企盘活存量资产达到400多亿元,改制后新增加项目资金达到500亿元,这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2006年,辽宁部分地方国有企业金融债务得到化解,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成效明显。辽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7930亿元,增加949亿元,增长13.6%,国有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国有企业改制使国企的活力再现,国有企业在推动辽宁省经济增长中的爆发力充分释放出来。
  振兴三年多来,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高于振兴前三年年均增长七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30%,高于振兴前三年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增长137.6%。
  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辽宁工业整体上出现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是“一个快速增长、三个转变”。
  “一个快速增长”: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850亿元,形成了建国以来增长速度较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历史时期。
  “三个转变”:一是引领工业经济增长的格局开始转变。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983.9亿元,增长24.8%,增幅高于全省工业4.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6%,总量首次超过石化行业,成为全省工业第一大行业。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523.4亿元,增长27.7%,占工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3.7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二是全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预计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4%,达到1.76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14%,达到2.95吨标准煤。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0.4,比2004年高20.4;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3.4万元,比2004年提高47.3%。三是工业经济效益来源结构开始转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995.2亿元,增长24%;从2006年10月开始,扭转了因高油价影响利润连续18个月负增长的局面,全年实现利润434.3亿元,增长21.9%。其中,地方企业实现利润310.8亿元,增长4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4年的43%、2005年的60%提高到71.6%。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