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沿海三大中心城市中,侨乡泉州既无特区政策之优势,也无省会之资源,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级的工业园区项目,但却创造了占全省1/4强的生产总值,经济总量连续八年居福建省首位。让泉州领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正是活力四射的民营经济,2006年泉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900亿元,其中90%来自于民营经济。 改革开放初期,泉州不等不靠、自我改革,探索出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四大模式之一的“晋江模式”,创造了全国瞩目的“泉州现象”,赢得了“民办特区”的美誉。进入新世纪,“创新、创业、创造”成为泉州民营经济新的脉动。一大批民企通过创立品牌、改制上市迅速做大做强,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民生用品制造加工基地在海峡西岸崛起。
|
晋江培育成功了运动鞋产业集群,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 从假药大案到“品牌之都”
很少有人还记得,1985年晋江曾发生轰动全国的假药大案,引发了消费者对民营企业质量意识普遍的质疑,晋江也因此多年沉寂于假药案的阴影中。 此后,质量意识开始逐渐在晋江民企中确立。1998年,当不少地方热衷于贴牌生产时,晋江市果断提出“品牌立市”的理念,这一思路很快在泉州民企中产生共鸣,一场创牌运动在泉州掀起。要想做大产业,做强企业,打响品牌势在必行,这在泉州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共识。 为了鼓励企业创牌,泉州市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给予奖励100万元,县(区、市)配套奖励100万元,光晋江一地用于此项的奖励资金就接近亿元。 泉州市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游孙权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发展运动鞋产业的有福建、广东的多个地方,有些地方起步甚至比晋江更早,但最终只有晋江培育成功了运动鞋产业集群,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一批企业通过品牌战略占领市场,迅速做大做强,是晋江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在泉州采访时解到,目前泉州一些民营企业已从创品牌进入到制订标准的阶段,恒安、浔兴、安踏、梅花等27家企业承担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全市建立了10个国家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
改制上市推动民企管理转型
7月中旬,来自泉州的运动鞋生产企业安踏公司在香港上市,而此前它与晋江上千家的运动鞋企业一样,是家地地道道的家族企业。 截止到2006年底,泉州市拥有各类民营经济实体11万多家,民营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工业产值上、还是就业人员数量上,均占全市九成以上,民营企业成为泉州经济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但闽南民企两大明显短处也常被研究人士诟病:一是家族式管理,泉州的民企几乎清一色是家族企业;二是大企业少。 泉州市企业上市办主任吕涌波介绍,近年来泉州市在推动中小企业上市方面已先行一步,早在2002年就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泉州市人民政府扶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仅晋江市,到“十一五”末就争取全市股份制企业达到5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5家以上,通过首发、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途径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过50亿元。 截止到2007年7月,泉州市民营企业在境内上市七家,境外上市19家,累计融资110亿元。一批上市企业成为了利税大户,恒安集团、七匹狼实业、冠福家用和安踏体育等企业,增值税均居泉州市企业前10名。 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表示,相较于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泉州民企上市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借上市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突破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推动民营企业做大,打造百年老店。 吕涌波也认为,缺乏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行业龙头正成为制约泉州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因素,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改造家族式管理、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做大民企的有效途径。
民生用品制造基地迎来产业升级
近年来,受能源、原材料以及人力资源等要素紧缺的影响,加之出口形势趋紧,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泉州民企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仅新一轮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泉州市出口企业每年将减少出口货物退(免)税额达4.18亿元人民币,对泉州的鞋服、包袋、树脂、陶瓷、玩具、皮革等强势出口产业影响巨大。 记者从泉州市发改委了解到,当前泉州市正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传统产业素质,带动民营企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泉州市正在培育以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汽车及配件、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五大新兴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群星竞辉”的发展模式,泉州市在培育新兴产业上选择了“龙头带动”的新路径。 泉州市委书记郑道溪说,政府在产业发展上必须做好引导,根据市场环境适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几年来,市政府集中力量引进了那些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大项目,从而形成产业聚集,五大新兴产业如今都有了龙头企业带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