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顾名思义,在一个大湖泊的南面--因在洞庭湖南面而得名。优越的气候、土壤和水利条件,使湖湘大地与农业结缘很深,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多年都是3∶2∶1。
  2006年,湖南省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2667.8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的比重首次转变为"2∶3∶1。[详情]
创新成就企业梦想
  在消费型城市长沙,近年来发展起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这样的国内机械制造行业后起之秀。这两家企业均依靠混凝土输送泵起家,抓住市场机会,迅速发展壮大,依靠的主要是体制方面的创新。
  "我们每年50%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新产品。"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公司董事长詹纯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联重工在短短10多年时间里,以50万借款起家,发展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第二大的现代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工程机械行业,中联胜出靠的是科技自主创新。
  "热风循环加热机"是中联最近研制的世界第一台同类产品,获五项专利。[详情]
两次发展思路的转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省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蓬勃发展态势。湖南省统计局局长刘国湘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巨变来自于十六大以后湖南两次发展思路转变。
  第一次转变是湖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的,是湖南第一次思路转型。变化的核心是由习惯于抓农业向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三化"进程转变。[详情]
就业,一个家庭不能少
  2006年初,湖南省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入户摸底调查,进行实名制登记。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全省共有2.2万户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涉及未就业的劳动力5.2万多人。
  零就业家庭是指县以上城镇常住户口的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成员处于失业状态,且无劳动收入的家庭。[详情]
关键是"质"的提升
  近年来,通过南融"泛珠"三角、东接长江经济带,湖南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在中部崛起进程中表现可圈可点。
  然而,在经济总量偏小的背景下,湖南经济"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仍是一对长期矛盾。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潜力何在,湖南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详情]
杂交水稻:农业科技的名片
  今年4月底,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赴华盛顿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时,经营着世界上80%杂交玉米种子的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副总裁,乘私人飞机专程赴华盛顿拜访袁先生,希望双方开展合作。
  如今,湖南"稻种"远播世界。[详情]
背景数据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6年全省GDP为7568.89亿元,是2002年全省生产总值的1.8倍。2002年-2006年年均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2006年实现增加值1332.23亿元,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长 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1.70亿元,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3.6%;第三产业2006年实现增加值3084.96亿元,是 2002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2%。
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04.7元,比 2002年增加354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89.81元,比2002年增加992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9%,比2002年下降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6%,比2002年下降3.9个百分点。[详情]
湖南省2006年经济数据
一、GDP指标:
2006年GDP绝对额:7493.17亿元
人均GDP:11830元
二、固定资产投资
2006固定资产投资:3242.39亿元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4.22亿元
四、进出口总额
2006年进出口总额:73.53亿美元
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504.67元
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89.81元        更多>>
  2003年,在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的指导下,江苏省制订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涉及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4 大类18项25个指标,在全国第一次把"全面小康"目标量化并列入各市县政绩考核。这一指标体系,把官员"唯GDP论英雄"的发展观,扭转到提高城乡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发展。[详情]
火爆的数据 可喜的发展
  2007年夏,一组比江南高温天气更为火爆的数据,吸引了众多经济界人士的眼球:
  1-6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91.9亿美元,占了今年外商在华投资总额的近四成;内资企业出口增长33.9%,高于外资企业3.6个百分点;内资及内资控股企业实现产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1%,[详情]
锁定"科学发展"新方向
  "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无疑潜藏在它的未来发展走向中。"著名统计分析专家、江苏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刘兴远认为,未来五至十年,江苏经济将在"科学发展"的新走向中迸发巨大潜力。
  刘兴远说,自2001年以来,江苏省经济以年均增长13.2%的快速发展,GDP于2006年突破2万亿元。[详情]
"教育均衡"造就人力资源竞争力
 
  江苏省拥有全国最多的高等院校、最多的高校在校生,但他们仍不满足。为了造就数量更大、质量更高的人力资源,同时实现更广泛的教育公平,他们极力推行了"教育均衡八大工程"。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一直是制约江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难题。苏北的一位县教育局长曾经对记者说:"与苏南相比,我们落后了20年!"[详情]
苏州工业园区图谋"最具国际竞争力"
  以借鉴新加坡经验为最大特色的苏州工业园区,是江苏省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面旗帜。
  7月10日,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新加坡副总理黄根成共同主持,在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九次会议上,中新双方重申: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成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详情]
"平安创建"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
  公众安全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平安创建连续两年被中央社会治安综治部门评为全国第一;命案破案率、杀人案件破案率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江苏的平安建设日益成为当地老百姓最为认可的品牌,它不仅为争创全国最安全地区作出贡献,而且为江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社会的普遍和谐保驾护航。[详情]
到华西村看万鸟栖息
  素有"天下第一村"美称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是靠发展乡镇工业而致富的苏南农村的代表。如今,家家有别墅、汽车的华西村又瞄准了下一个重要目标--生态村。
  据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介绍,村里所有工业企业均设有3-5人的环保科,管理和监督本单位污染减排。此外,村委会还设有专门的环保监督机构。投资10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全村所有工厂的污水处理都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详情]
用创新思维保障民生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是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江苏省用创新思路和做法解决民生难题,取得了实际成效。[详情]
江苏省2006年经济数据
一、GDP指标:
2006年GDP绝对额:21548.36亿元
人均GDP:28685元
二、固定资产投资
2006固定资产投资:10063.65亿元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3.18亿元
四、进出口总额
2006年进出口总额:2840.0亿美元
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084.26元
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