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走向“百姓认可”的小康
    2007-07-27    本报记者:施勇峰 姚玉洁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3年,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的指导下,江苏省制订出台了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涉及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4大类18项25个指标,在全国第一次把“全面小康”目标量化并列入各市县政绩考核。这一指标体系,把官员“唯GDP论英雄”的发展观,扭转到提高城乡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发展,把江苏“逼”进科学发展的轨道。

仅以GDP为豪是不完整的

  江苏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有三项核心指标: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此外还包括居民的衣食住行和信息化普及程度,R&D(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社会保障覆盖面,环境质量指数等等。
  江苏省委研究室副主任范朝礼说:“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把科学发展理念变成了一套可操作的、实打实的标准,把‘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些字眼量化了,实际上给了官员一个实践坐标和规制,把原先GDP主导的考核下容易失控、出轨的经济冲动,逼进了科学发展的轨道。这一体系也是开放的,未来可能增加单位能耗、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2006年,江苏省GDP超过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苏州、无锡已经率先达到全面小康指标要求,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按照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的时序进度,今年苏南地区都将进入“全面小康”。
  “铺摊子铺不出现代化。如果到了‘十一五’,我们引以为豪的还仅仅是GDP、工业销售多少,那显然是不完整的。”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的话或许可以代表江苏发展思路的转变。

要的是“百姓认可”的小康

  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不关心枯燥繁杂的数据,只关心“全面小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此,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提出:要建设“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发展科学不科学,社会和谐不和谐,不能只听官员的报告和学者的论断,更要听老百姓的评价和口碑。
  苏州昆山是全省第一个达标的“全面小康”样本,2005年,昆山市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三项核心指标分别达到78553元、16809元和8519元。为了让数据更有信服力,昆山市做出了一个堪称“大胆”的举动--对全市11万户农村家庭收入情况开展入户调查,逐家核对,让农民自行申报收入情况,结果比统计局的数字高出1000元/人。
  调查还显示,2005年昆山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的达65%,不足2000元的仅占1.1%,没有出现“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问题。
  近年来,江苏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一直保持在全国最低水平,“财富难过长江、春风止于淮扬”的南北鸿沟也不断缩小,区域协调发展势头良好。江苏省统计局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苏中、苏北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快于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323.3元和7016.9元,增幅分别达到20%和17.9%,高于苏南地区17.3%的增速。

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太湖蓝藻暴发导致的“无锡水危机”,则促使江苏全面反思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单边式”、“透支式”发展,必然导致生态恶化,进而遭到环境的报复。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沉痛地说:“苏南已经进入为前阶段高速发展付出代价的时期了。”
  在近日召开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说:“无论经济怎样繁荣发达,如果不能让老百姓饮用干净的水,人民群众就不会认可我们的全面小康模式,江苏全面小康的成果就会被颠覆。”
  经历了“太湖之殇”的江苏痛定思痛,日前决定,太湖流域各市、县未来每年新增财力的10%-20%将专项用于太湖水污染治理,同时拓宽筹资渠道,力争到2010年,太湖地区全社会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以上。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说:“生态环境实际上比GDP更显著地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质量,下个阶段江苏的全面小康建设,可能会进一步细化、完善环境指标。过去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实际上‘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相关稿件
· 上海取经浙江、江苏 长三角一体化有望进一步推进 2007-07-26
· 2006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07-19
· 江苏省内涝严重 目前已排出涝水48亿立方米 2007-07-17
· 江苏省吴江市乙肝歧视案一审开庭 2007-07-13
· 全国首家通关信息网12日在江苏开通 200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