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梦想骑鹤飞向的扬州,今日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本报记者 孙参
摄 |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是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江苏省用创新思路和做法解决民生难题,取得了实际成效。
让创业成为就业主渠道
2003年以来,江苏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已连续4年下降。2006年,江苏新增110万人就业,其中有90万人是城镇的个私创业者。可以说,江苏城镇居民就业难题的解决,是靠创业“创”出来的。 江苏在“十五”初期就确定了以创业促就业的战略,自2002年以来先后制订了“适当扩大扶持对象、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8个方面的政策。各项服务政策充分调动了创业积极性,创业经济带动了个私经济的大发展,个私经济已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第一“大户”。江苏个体工商户总数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平均每天约6000多人进入个私经济领域就业。 江苏有3800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强。江苏通过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大转移”让农民变市民。农民进城还普遍经过了技能培训,这样能获得稳定、收入高的工作。截至目前,江苏已转移农民700多万,其中40%经过了技能培训。
让每个人都生活得有尊严
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低保覆盖城乡后,并没有满足停留在这种一般救助上,而是逐步转向建设适度普惠型福利社会。 让困难群体公平分享“发展红利”,满足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民主权,这是普惠制社会的基本要求。江苏省需要提供各类救助的人群,每年350万人左右,约占全省人口4.7%。这与世界发达国家比并不算多。 江苏首先是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参照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做法,结合江苏实际,将低保标准与人均实际收入挂钩,建立健全正常增长机制。2006年,江苏城乡率先建立了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城市和农村按当地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5%的比例,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其次是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这一制度采取困难群众申请一次救助一次的形式,帮助困难群众渡过临时困难,有效解决了低保“炕边冷”现象。 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往往与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交织在一起,单纯依靠低保“单打独斗”远远不够。江苏省还注意针对困难程度、致贫原因,构筑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运转协调的专项救助体系,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项救助。只有实现各种救助相配套,才能更富成效地发挥救助政策的“兜底组合”效应。
“药房托管”减少患者药费支出
156家医院的平均处方额下降20%到30%,病人住院费下降20%左右,这是江苏卫生系统在南京探索“药房托管”试点取得的初步成效。通过建立“让利+补偿”双轨机制,南京市将“医药分业”改革细化为“药房托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 所谓“药房托管”,即医疗机构通过契约形式,将药品采购权委托给具有专业化管理水平的医药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对药房经营收益实行按比例分配,从而切断医院与药品的经济联系。 实行托管后,医院所有药品都由医药公司来配送,药房工作人员人事关系仍属医院。其目的是让医生看病与医药供应脱离,杜绝乱开处方现象,减少患者的药费支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药房托管在现有药价的基础上通过让利的形式,而医生也不再受“回扣”的利益驱动,减少了大处方、高价药现象,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真正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建立新的“让利机制”,必须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南京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推进“药房托管”时,注意兼顾各方利益,受到了多方认可。据悉,江苏省卫生系统将在全省推广南京试点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