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就企业梦想
    2007-07-27    本报记者:丁文杰    来源:经济参考报

湖南工业岳化总厂。

  株洲正拓标氢气体有限公司配套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的制氢项目。

  在消费型城市长沙,近年来发展起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这样的国内机械制造行业后起之秀。这两家企业均依靠混凝土输送泵起家,抓住市场机会,迅速发展壮大,依靠的主要是体制方面的创新。

问鼎世界记录

  “我们每年50%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新产品。”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公司董事长詹纯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联重工在短短10多年时间里,以50万借款起家,发展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第二大的现代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工程机械行业,中联胜出靠的是科技自主创新。
  “热风循环加热机”是中联最近研制的世界第一台同类产品,获得五项专利。修补沥青路面“国外用红外线烘烤,经常把沥青烤焦,污染环境,我们采用热风技术,减少了环境污染。”詹纯新说。
  2007年1月24日,三一重工研制出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66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再次问鼎一项“世界纪录”。这是自1994年以来的一系列“国内第一”和“世界第一”当中的一项。经过13年的发展,三一已全面进入工程机械制造领域,产品拓展到建筑机械、筑路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煤矿机械等25大类120多种规格。

技术是生命线

  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88%。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也成为制约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造就强势品牌的一大关键。三一集团董事长粱稳根说,三一之所以能够在工程机械这一典型的传统产业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敢于投入、敢于创新,并始终将研发创新能力作为一项核心竞争力来培植。近年来,三一重工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到7%投入研发,这是中国同行业平均水准的3-5倍。
  近年,为满足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和国际化需求,三一完成了对业务的空间布局。目前,三一在长沙、昆山建造了两大制造中心,在长沙建立中央研究院,在人才密集的上海、北京、沈阳等地设立研究院,就近指导产业园区的生产制造,围绕核心产业进行适当的延伸,共享三一集团研发创新的最新成果。 
  目前,中联重科科技人员超过总员工数的20%,多达2000多人,每年投入2至3亿元研发经费。
  对詹纯新来说,一个反面教材是,上世纪90年代初,同样是生产混凝土输送泵设备,国内有两家企业引进德国和日本技术,还有一家使用国内技术,如今这三家企业最后都关门了。“就是因为没有新产品更替,用别人的技术救不了自己。”

创新扭转格局

  中联重科科技创新源于企业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激活了科技创新因子,营造了创新型的企业文化。詹纯新说,1999年,对研究院提出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企业化,我们经历了这个过程,不能说少了一个事业单位,多了一个传统国有企业,要变也要变成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多元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1996年尝试技术人员参股,引进投资者,产权多元化,建立一个国家企业技术骨干利益共同体。目前该企业独立董事人数还多于股东董事,这在上市公司中少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混凝土输送泵95%是国外产品,现在倒过来了,95%是国内产品,国内工程机械产品开始大量出口。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50年的发展,已成为门类基本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支柱产业,可生产16大类、150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的工程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其余40%从国外进口。
  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也经历了由洋品牌独占天下、国产品牌初步崛起进而走出国门的转变过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