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农业科技的名片
    2007-07-27    本报记者:丁文杰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湖南农业优质稻米。
新华社记者:赵众志 摄

  今年4月底,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赴华盛顿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时,经营着世界上80%杂交玉米种子的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副总裁,乘私人飞机专程赴华盛顿拜访袁先生,希望双方开展合作。
  如今,湖南“稻种”远播世界。
  目前,杂交水稻巨大的市场潜力已经引起国际种业界的高度关注,以拜耳、孟山都、先锋为代表的跨国种子公司,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建立育种基地,已选育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国际竞争开始变得日益激烈。
  “美国的杂交玉米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杂交水稻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一位杂交水稻研究专家说。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家研究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目前我国超级杂交水稻已经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正通过分子育种等手段,向亩产900公斤目标迈进。
  坐落在长沙市东郊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还有一块牌子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就在这里担任中心主任。
  以前,由于不重视知识产权,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在转让中曾蒙受过巨大损失。1981年当中国向美国转让11项杂交水稻核心技术时,美方只承认一项有效。
  实际上,国际上一些种业公司早就“嗅”到杂交水稻的市场前景。让袁隆平深受触动的是,1998年他们在缅甸搞了一个杂交水稻实验点,产量很高,联合国官员和该国农业部验收后非常肯定,缅甸政府要求他们再搞10个点,可是每个点一年就需要耗费50万元,哪来那么多钱?这时有外国公司表示愿意合作,盈利分成时外国公司拿大头、中国科研人员拿小头。
  1999年,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公司”成立,这是杂交水稻种子市场化、产业化的尝试。
  “隆平高科作为上市公司,开始我是不同意的,后来很多人劝我。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我就同意了。”袁隆平说。一方面,袁隆平当时已经69岁了,按照相关规定,到了70岁就当不了首席专家,科研课题也就无法申请,因此,公司答应每年给袁隆平200万元左右的一笔科研经费。第二个方面,杂交水稻要走出国门,需要经费来推广。
  在杂交稻种子产业化思路带动下,一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到调动。科研人员如果研究一个好的品种,通过市场转化最高可以转让300万元,个人提成多则有七八十万元。
  杂交水稻已经成为我国外交一张名片,更成为湖南省科技援外的重要项目。据了解,“十五”期间,在科技部支持下,立项执行了与巴基斯坦、印尼、菲律宾、孟加拉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杂交水稻援外项目,先后在这些国家建立了杂交水稻示范基地,推进了杂交水稻技术、种子等服务世界人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