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质”的提升
访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叔红
    2007-07-27    本报记者:谭剑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通过南融“泛珠”三角、东接长江经济带,湖南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在中部崛起进程中表现可圈可点。
  然而,在经济总量偏小的背景下,湖南经济“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仍是一对长期矛盾。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潜力何在,湖南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叔红。
  陈叔红认为,客观地分析湖南经济发展,不难看出,虽然湖南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湖南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尽管湖南工业发展面临的难点不少,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后发优势。陈叔红说,湖南省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处于长江经济带和泛珠三角经济带的枢纽位置;湖南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有41种珍稀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此外,湖南有明显的科教优势,高校规模全国第九,在湘“两院”院士达47人,高级职称人才7.9万人;科研创新支撑有力,湖南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5%,自主开发和研制的产品达55%以上。
  陈叔红认为,无论从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还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角度,湖南发展的当务之急可以总结为四句话,即“锁定目标,突破产业,夯实基础、营造环境”。其中,“质”的提升是关键,而产业突破则是整个经济工作的“抓手”。
  对于“质”的提升,陈叔红认为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湖南省实现“富民强省”和“又好又快”两大目标的关键。
  陈叔红说,为了确保“质”提升,湖南省提出了约束性指标,即“守住四条底线”——“保护耕地、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重视民生”。2006年,湖南省对洞庭湖区234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实施关停,洞庭湖水质出现明显改善;湖南省还率先推出了“人车分离”的城市节地开发模式,并在中部地区率先消除了“零就业家庭”。陈叔红认为,种种迹象表明,今后湖南的经济发展将不再是“唯GDP论”,会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民生改善为重点,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在确保发展质量的前提下,湖南经济版图的扩张重心则在于产业突破。陈叔红认为,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产业的突破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湖南省重点将做大做强十大优势产业。首先是做强特色产业,包括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和卷烟加工。目前湖南已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和山河智能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和工程机械产业,下阶段湖南将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到2010年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600亿。在钢铁有色领域,湖南省将通过一系列整合、组和、联合和兼并,争取在2010年产值达到2000亿元,规模进入全国前八。
  其次是加大新型产业的培育力度。主要是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目前湖南在计算机研发、生物制药和新材料开发上据有很强的研发优势,下一步将重点依靠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加大研发和转化力度,将科研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三是传统产业的提升。主要针对造纸、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和建材。湖南将以泰格林纸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林纸一体化;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做大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并对传统的石油化工和建材等优势产业实行升级改造,做大做强。
  此外,陈叔红还特别提到了湖南的旅游和文化产业优势。陈叔红说,目前湖南省旅游业人气很旺,2007年1至5月,湖南入境游客是中部其他五省总和的1.7倍。“超级女生”、“快乐男生”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也在全国率先探索了文化娱乐产业化发展模式。近年来突飞猛进的湖南电视湘军、动漫产业、“出版湘军”等文化产业,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对于这些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的“新兴”产业,无疑也将是湖南省下一轮经济发展需把握的重要节点。
  “当然,无论是经济发展质的提升,还是产业突破,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陈叔红特别强调说,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湖南省将以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在生产力上促进要素聚集,在生产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在上层建筑上着重服务,这三条今后将成为湖南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经济增长的制度推动力。”陈叔红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