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缩小分母”富裕农民
2007-08-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牧民定居点。 本报记者:连振祥 摄
“扩大分子,缩小分母。”这是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甘肃省视察工作时,就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做出的重要指示。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截至2005年底,全省农村人口2074.7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62%,远远高于全国59.47%的比例。农村人口这个“分母”过大,已成为制约甘肃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甘肃省近年来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缩小分母”的重要举措,劳务输出已经成为甘肃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
甘肃省有组织劳务输出始于1986年。20年来,甘肃省的劳务输出实现了从“无序”外出到“有组织”输出,从体力型输出向技能性输出的两个转变,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劳务输转管理服务体系。
以前甘肃省农民外出务工,多是零散、盲目地流动。为此,甘肃省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劳务服务体系,将政策宣传、信息沟通、交通运输、与用工单位衔接等环节直接延伸到了农民家门口,相关部门通过组团考察、劳务对接、劳务推介,建立劳务供求关系,订立劳务供求协议,开辟劳务基地。目前,甘肃省已建立1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7000多个,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新疆、江苏等地成立驻外劳务管理工作机构100多个。
在有组织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甘肃省通过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促进外出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开展的培训项目覆盖甘肃省14个市、州,如今甘肃输转到全国各地的“技能型”农民工的年收入平均在9000元左右,比“体力型”农民工每年多出2500元。
两个转变的实现使甘肃省劳务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63.51万人次,劳务创收已超过100亿元,输出人数和劳务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随着甘肃劳务输出队伍的不断壮大,一部分农民工在打工过程中完成经验、技术和资本的积累,回乡创办企业。从一名靠体力挣钱的“苦工”,到声名远播的民营企业家,已经成为甘肃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力量。“挣票子,换脑子,回到家乡办厂子,几年带富一个村子”,已成为许多甘肃外出务工者的人生理想。
为鼓励外出劳务人员回乡创业,甘肃省不断加强政策扶持,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新环境。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5年,甘肃回乡创业者共计150331人,兴办企业48621家,劳务收入累计投向非农产业和农村事业资金达1117258.34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社会发展。
甘肃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省市,以家政服务、保安、消防、建筑、摘棉等务工领域为突破口,积极实施劳务品牌战略。如今天水的“白娃娃服务员”“女娲家政大嫂”“羲皇故里建筑工”,陇南的“礼贤妹”“礼贤大嫂”,临夏州民族特色的劳务品牌等已在全国打响。据统计,目前甘肃省已有优势工种和劳务品牌140多个,各类劳务人员114万人。从卖力气吃饭到凭手艺挣钱,从盲目输出到劳务品牌化运作,甘肃省劳务输出质量和层次在不断提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