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军
    2007-08-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为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污染治理项目建成投产。
  新华社记者:王志恒 摄

  甘肃省虽然是一个农业省,但是,工业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作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的省份,工业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6年达到了49.6%。

以三大工程推进工业强省

  甘肃省的工业曾经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全省财政收入的70%以上源于工业,另一方面,多年来工业在全省GDP中的贡献率却持续下降。2001年,已从1978年的55%降到了33%。因为工业支撑力有限,全省只有27%的县市区进入了工业化和半工业化,近73%的县还基本上是农业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通过“三大工程”推进“工业强省”战略。
  首先是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双十工程”,打造甘肃工业的“支柱板块”,重点培育10个营业收入达超5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10个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大企业。
  其次是“211工程”:自2002年起,每年筹资100亿元,重点扶持20个左右的高新技术项目,使其生产装备和技术工艺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培育“创新板块”。
  再次是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千户百强”工程,力争在“十五”期间造就1000户利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和100户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50%的科技企业。
  在“工业强省”战略的带动下,2002年以来,甘肃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2006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9.6%,比2001年提高了17.8个百分点。
  到2006年,甘肃省完成工业增加值873.13亿元,2002到200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比“九五”时期平均增速加快了6.7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将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制药5大产业,并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农产品优势加工基地,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将兰州、天水、嘉峪关等培育成为产业集聚功能较强的区域大中城市,使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发展潜力来自节能

  甘肃工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竞争力并不明显,主要是企业能耗太高,这与甘肃的工业结构有直接关系:甘肃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的省份,甘肃工业发展潜力来自节能。
  甘肃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有色和稀贵金属尤为丰富。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发现145种有用矿产,其中镍、钴、铂族、硒、铸型黏土和饰面蛇纹岩等11种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锌、铬、铜、锑、重晶石、菱镁矿等15种分列全国第2到5位,具有明显优势。
  甘肃的工业化是从“一五”开始的。同时,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以及从沿海与工业发达省市迁调70余家设备、技术上乘的机械工业企业等举措,使甘肃工业化进程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重化型特征。
  目前,甘肃省以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建材为代表的原材料产业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以及利税额约占甘肃省的70%,而轻工业在甘肃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3.25%。记者了解到,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并重点监控的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公司等14户冶金、石油加工、有色、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的骨干企业合计耗能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40%,而全省工业用能总量则占了全省用能总量的70%。
  在这种工业结构下,甘肃经济发展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2005年,甘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26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5%;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4.99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2.7%。全省平均每吨标准煤生产总值为4400元,每立方米水生产总值为15.5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和55%。
  甘肃工业企业节能目前首要的是加快增量发展和存量调整。
  增量发展就是要依托甘肃省的优势产业,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做大规模,做强产品,发展产业集群。必须降低资源的依靠程度,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资源深加工工业,促使工业向“三高两低”(即高积累、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低能耗、低污染)方向发展,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增值程度。
  存量调整就是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造和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节能不达标的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化工、煤炭、造纸、食品等行业的落后产能。着力抓好燃煤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建材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十项重点节能工程。

多管齐下确保污染减排

  在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的情况下,2006年甘肃省完成了污染减排任务,成为中西部惟一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省份。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审核结果,2006年,甘肃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4.6万吨,比2005年削减1.7万吨,削减率为3.0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7.8万吨,比2005年削减0.4万吨,削减率为2.2%,成为全国4个(北京、天津、江苏、甘肃)完成国家下达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
  记者了解到,对污染减排,甘肃省采取了“三统一”措施,将各地领导的“乌纱帽”、治污项目和污染治理统一起来。
  ——与各级领导的政绩结合起来,省上与各地及时签订了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将环境总量目标任务与政府环境责任相统一。
  甘肃省环保局副局长王新中说,2006年9月,省政府与各地及甘肃矿区办事处签订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及时下达了总量控制目标,实行污染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并将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同时甘肃省还制订了多项全面推进“十一五”大气、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措施,确保总量削减目标到位、任务到位、责任到位。
  ——科学分解污染物总量,将排污总量与治污项目相统一。
  据悉,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分解工作中,甘肃省将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向14个市(州)和甘肃矿区以及27家6MW以上的火电厂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配。甘肃省还确定了52个主要污染物削减重点项目,在这52个项目中,二氧化硫削减重点项目有10个,化学需氧量削减重点项目有42个。
  ——加快实施重点污染物削减项目,使总量削减与污染治理相统一。
  甘肃省环保局副局长王新中介绍,2006年,甘肃省建成运行的二氧化硫总量削减重点项目主要有金川公司53万吨硫酸生产线和一期硫酸系统挖潜改造工程、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2#炉脱硫工程等,这些项目的建成,可以削减二氧化硫3.2万吨。完成的化学需氧量重点削减项目主要有嘉峪关、武威、白银、平凉4市污水处理厂等,可以削减化学需氧量1.7万吨。这些项目成为甘肃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可靠保证。
  对今年能否完成减排任务,甘肃省环保局副局长王新中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1-4月份,在二氧化硫减排方面,甘肃已经完成了5项减排项目,加之去年建成的两项减排项目,今年正常投入运行,预计第一季度共计可削减二氧化硫1.3万吨。在化学需氧量减排方面,已经完成了7项减排项目,加之去年下半年建成的5项减排项目继续发挥减排效益,预计第一季度共计可削减化学需氧量0.96万吨。王新中表示,按照这个形势,甘肃省是可以完成今年污染减排任务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