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开发”释放“聚宝盆”潜力

    仲春的柴达木盆地,顶着高原强紫外线的灼热和漫天的戈壁风沙,成片的梭梭林萌动欲发,盆地内高速公路、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的工地上已是如火如荼。
  3月1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青海省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的消息,这意味着享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上升为了国家战略,也意味着我国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进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无论国家层面还是青海省历届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柴达木的开发。无数来自五湖四海但最终都被称为“柴达木人”的各类专业人才,一代接一代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他们从地窝子起步,一步一步探索,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于这片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路。[详情]

发展循环经济
不应停留在概念层面

    虽然2005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但许多项目都是借助西部大开发之机引进建设的,其中仅有青海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等极少数项目被列为西部大开发项目,享受到国债支持政策,其余绝大多数项目均未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详情]

“一区四园”战略布局促“两型化”工业经济崛起

  过去一年,频频从柴达木盆地传出的好消息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随着资源转换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循环经济的实践,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首批1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后,青海省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和“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依据柴达木地区资源分布状况、现有工业基础、交通布局和外部配套条件,确立了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大柴旦、德令哈和乌兰四个工业园,以“一区四园”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框架的发展战略,推动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详情]

茫茫戈壁书写“海西速度”

  进入本世纪以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依托柴达木盆地资源优势,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时机,以“清洁生产,综合利用”为指导积极发展资源型循环经济,在茫茫戈壁上书写下了工业经济连续9年20%以上增速的工业传奇——“海西速度”。
    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的海西州从行政区划上来讲涵盖了整个柴达木盆地,其境内拥有极其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这个地区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86种,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氯化钾储量占全国钾资源总储量的97%。
    然而,受制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自然环境的制约,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一直以来始终处于一种小规模、粗加工和低附加值的状态。[详情]
盐湖资源开发加速迈入“镁锂时代”
    随着多个万吨级碳酸锂项目、10万吨氢氧化镁项目和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在柴达木盆地“生根发芽”,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加速进入了“镁锂时代”。

生态治理染绿瀚海戈壁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曾经是柴达木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但监测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正在趋缓,近几年荒漠化面积明显减少,沙化土地正以每年2 .7%的速率逆转,点点绿意正在逐渐汇聚成片。柴达木容颜的靓丽转身来自于柴达木人生态治理的新理念。
    虽已入春,但前往柴达木盆地内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公路两旁,成排林立的树木仍未发芽。封育治理的戈壁滩上密布着柽柳、白刺、沙蒿等沙生灌木林,偶尔还可见三五成群觅食的野生动物。眼前景致让人难以相信这是昔日的瀚海戈壁。[详情]
寻找戈壁荒漠里的用水之道
    “柴达木”蒙古语意为“盐泽”。水,尤其是可以饮用的淡水,在这里非常宝贵。
昔日绿洲农业 今朝“红色产业”
    “柴杞”这一“红色产业”再度让人们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刮目相看。

 版权所有:经济参考报《新经济地理专刊》  责任编辑:张焱   网站美编:张小洁

 更多“新经济地理”主题阅读
·甘肃:丝路重谱求变图强协奏曲 ·广西:使命·梦想 ·鼠标指点太原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浙江经济新观察 ·内蒙古:奇迹·轨迹 ·黄河三角洲
·触摸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义乌 ·解读新重庆:开放·色彩·统筹 ·浙江:山海协作工程扫描
·海南:破茧欲成蝶 ·安徽皖江城市带乘风起航 ·国家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