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戈壁荒漠里的用水之道
    2010-04-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通过走产业化道路,柴达木绿化事业展现勃勃生机。这是农民通过发展绿洲农业建成的瓜果大棚。记者 侯德强/摄

    “柴达木”蒙古语意为“盐泽”。开车驶入一望无际的荒漠,遍地是沙丘、碎石,虽有一簇簇灌木散落其间,但上百公里行程不见人烟,无遮无掩的高原烈日照得人唇齿干涩。水,尤其是可以饮用的淡水,在这里非常宝贵。
  然而这片缺水的盐泽却是中国的“聚宝盆”。区内拥有探明储量的矿产86种,其中盐湖、黑色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储量均居国内前列,各类矿产资源中蕴藏着超过17万亿的财富。
  2005年,整个柴达木盆地被列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之一,柴达木迎来历史上又一次经济腾飞的重大机遇。然而,随着试验区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水荒”已成为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献新介绍,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依托柴达木资源优势布局的盐湖化工、有色金属采掘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四大循环产业链条,都是耗水产业。“将来这些产业链铺开后,需水量肯定会在现有基础上成倍增长。”张献新说,可靠的水源将是支撑循环经济区发展的关键。
  为此,青海省水利、农林、地质勘探等多部门联动,在柴达木打响了一场破解用水难的战役。
  青海省水利厅厅长于丛乐认为合理用水是当前最有效的破解之道。今年,青海省将全面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初始水权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将为盆地水资源开发设置“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并迅速编制水权分配方案,预计近日完成格尔木河、巴音河初始水权分配方案,6月底前完成柴达木地区水权制度建设规划并启动实施。
  在有效利用现有水源的同时,从2000年以来,青海省林业部门在柴达木盆地实施退耕还林22.7万亩,人工造林152万亩,封沙、封山育林168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也已扩大到865.66万亩。
  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降水增多,格尔木市水文局最新监测显示,从2009年1月至今,柴达木盆地南缘地下水水位上升了3.07米,初步测算到2009年底这一带地下水增加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第二大湖泊--哈拉湖的水体面积2008年比2005年增大20平方公里。茶卡盐湖、小柴旦湖、天歌里湖等湖泊同样水面面积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缺乏的现状。
  2004年以来,柴达木盆地所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并设置相应机构,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截至2009年底,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资金2000多万元,配备专、兼职执法人员44人,形成了水土保持初步监测网络。5年多来,柴达木盆地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已达到5606.7平方公里,柴达木寻找到了解决用水之道。

  相关稿件
· 青海•海西第二届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幕 2009-07-24
· 我国柴达木三维地震勘探发现55米厚的油层 2008-10-07
· 柴达木盆地:从富“钾”天下到“镁”不胜收 2008-07-22
· 柴达木盆地有108个招商项目敞门迎客 2008-06-19
· 柴达木成为投资热土 200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