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西依阿尔金山、北临祁连山脉的柴达木盆地,总面积逾22万平方公里,因区域内盐湖资源异常丰富而得名“柴达木”--蒙古语意为“盐泽”。这里分布着各种卤水湖、半干枯及干枯盐湖,其中地表卤水湖33个,已探明各种可溶盐储量3430亿吨。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地质科学勘探工作的开展,盆地中先后发现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各类矿产86种,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记录日益刷新。据最新的地质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这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占全国的13%,故又有“聚宝盆”之称。 丰富的资源为盆地中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青海省资源转换战略的确立,柴达木盆地资源型工业经济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盆地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05.92亿元,占青海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近一半。 然而,有关专家表示,由于受制于地质勘探水平的限制,盆地中矿产资源“家底不清”仍然限制了盆地工业经济的发展。据了解,截至目前,整个盆地的地质勘探率只有8%。那么,“聚宝盆”中究竟蕴藏着多少“宝”呢? 今天,在柴达木盆地中的都兰县宗加镇境内,一道长2公里左右,宽约70米的“贝壳梁”古生物遗存依然在讲述着这个古老盆地亿万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地质科学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地质时期为古海环境,古生代以来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在盆地内形成了多样的地层关系,同时也为孕育丰富的各类矿产资源提供了充分条件。 科学研究结果只为进一步发掘“聚宝盆”的资源潜力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新的希望,至于这个“希望”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惊喜,只有在加快提升盆地地质勘探率的过程中才能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