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书写“海西速度”
    2010-04-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吴光于/摄

    进入本世纪以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依托柴达木盆地资源优势,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时机,以“清洁生产,综合利用”为指导积极发展资源型循环经济,在茫茫戈壁上书写下了工业经济连续9年20%以上增速的工业传奇——“海西速度”。
  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的海西州从行政区划上来讲涵盖了整个柴达木盆地,其境内拥有极其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这个地区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86种,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氯化钾储量占全国钾资源总储量的97%。
  然而,受制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自然环境的制约,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一直以来始终处于一种小规模、粗加工和低附加值的状态。据青海盐湖集团副总经理汪贵元介绍,以钾肥的开采为例,1999年之前近40年间,其总产量只有100余万吨。
  为了改变“抱着金娃娃过穷日子”的尴尬处境,2004年,青海省政府和海西州确立了积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在柴达木盆地发展资源型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2005年,柴达木盆地被正式列入国家首批成立的13个循环经济试验产业园区之一。
  随着思路的转变,柴达木的资源潜力迅速得到了释放。海西州充分利用柴达木地区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产业关联度高的优势,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中信国安、西旺矿业、浙江玻璃、内蒙古庆华等一批大型实力企业入驻柴达木盆地,参与盐湖化工、铁矿选炼、纯碱生产、锂资源开发、煤炭采掘等领域开发,为这里带来了上千亿元的投资。
  “在数百个投资项目中,深加工项目占到了60%,企业间和产业间的关联度大为提高。”海西州发改委副主任王生宝说,在项目的引进上,柴达木盆地注重引进有实力、在行业间有影响力、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尤其是着重引进了一批关键链接项目和深加工项目,为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和工业链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汪贵元介绍,在盐化工发展方面,2001年,青海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生产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西部大开发十大重点项目工程,而且是唯一的产业化项目;2004年,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项目建成,当年生产钾肥55万吨;2006年,该建设项目达产达标,生产钾肥102万吨;而截至目前,整个柴达木盆地的钾肥年产量已经接近400万吨。
  以此为基础,青海盐湖集团于2005年之后先后在察尔汗盐湖启动了概算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一、二、三期项目,拉开了盐湖资源开发从单一开采钾肥向钾盐、钠盐、镁盐、锂盐和气盐五大产业集群转变的序幕。
  “依托丰富的资源,借助西部开发政策搭建平台,柴达木盆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潜力得到了释放,照此发展下去,再用10年的时间,柴达木盆地年工业产值就可以超过1000亿元。”张献新说。
  2009年,海西州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近300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05.92亿元,占青海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近一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增长21.2%,继续保持了高增长高投入的发展态势。
  张献新认为,海西州的工业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创造海西速度,得益于柴达木独特的丰富资源,同时,也得益于循环发展理念的确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开始就是高起点,从规划上严格遵循了循环发展理念,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方面充分考虑产业间的互补性和融合性,产业之间、产业和市场之间有良好的衔接。

  相关稿件
· 漳州举办"服务台商发展、助力海西建设"税收宣传活动 2010-04-02
· 构筑海西电力“高速路” 2010-01-15
· 海西工业原料城落户晋江 2009-12-23
· 五大集团相继成立福建国企主攻海西建设 2009-12-21
· 青海海西州探索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