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地处吴头楚尾,有山有水,容易产生世外桃源的地方。但这个位置却是“两省交界、三不管地带”,因而一度踉踉跄跄,跟不上时代步伐。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高淳涌现了被誉为“金陵第一村”的武家嘴村,也成功培育出多家主板上市公司,还有令人垂涎、足以与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的固城湖螃蟹,却没有8年前“中国第一慢城”来得那么惊艳。
当人们怨叹社会发展太快、灵魂跟不上脚步时,慢生活的理念开始凸显。8年前,“中国第一慢城”的称号,来得恰是时候。现如今,高淳仿佛有了世外桃源的模样。而且,“慢城”概念渐入人心,其理念,还在逐渐被丰富、被拓展、被赋予。
8年前一场偶遇
如果不是8年前的那场偶遇,高淳目前断然不会有“中国第一慢城”的神韵,也不会有“中国国际慢城总部”的气魄。
慢城起源于意大利人卡洛·佩特里尼发起的“慢餐运动”,提倡抵制快餐及超市文化的冲击。1999年10月,在意大利奥尔维耶托市的一次慢餐活动上,意大利的基亚文纳、布拉等4个小城的市长联合发布了《慢城运动宪章》,提出建立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奥尔维耶托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慢城”。
这是一种新的城市模式。慢城,是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中国在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快速膨胀的高速发展期后,同样经历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浪费、文化荒漠等城市病的折磨,并且开始向乡村蔓延。这些问题,促使一些地方开始反思发展的可持续性,希望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城镇、人与自然的良性关系,其中就包括高淳打造的桠溪“生态之旅”。此时,中国并不知道“慢城”这一概念。
2010年7月,意大利波利卡市长、世界慢城联盟副主席安杰罗瓦萨罗来到高淳桠溪,看了依山傍水、鸟语花香、树木葱茏的桠溪“生态之旅”,十分惊讶,认为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国际慢城”的标准。“保护与维持纯净的自然环境”是国际慢城的八大公约之一,是成为国际慢城的重要条件,高淳是中国长江之滨最美乡村,具有三分山、两分水、五分田的生态黄金比例,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让这一江南小城别具韵味。当年11月27日,在苏格兰召开的国际慢城会议上,桠溪“生态之旅”被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称号。由国际慢城组织颁发的“蜗牛”标志,登上了桠溪生态之旅沿线的指示路牌。
在大多数人对“慢城”的概念还十分陌生的时候,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桠溪“生态之旅”,成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
桠溪的“生态之旅”位于高淳东北部,是一处整合了丘陵生态资源而形成的集旅游观光、农事参与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全长48公里的风光带蜿蜒曲折,盘旋于6个行政村之间。显然,高淳是想打造一个旅游特色品牌,并没有“慢发展”的概念,也没有“慢下来”的意思。
“第一次听说‘慢城’,我们还以为是‘浪漫’的‘漫’。”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赵玉华说,因为当时整个国家的发展理念是“又好又快”,“慢”的理念,显得很是突兀。“获得这一称号后,我们都不敢声张,觉得很烫手。没想到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都认可‘慢下来’的理念,绝对出乎我们意料。”她笑着说。
2011年,高淳邀请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对桠溪“国际慢城”进行顶层设计,并一直贯彻至今。
“我们越做心气越高。”赵玉华说,随着广东的雁洋镇、山东曲阜等陆续通过国际慢城联盟认证,中国国际慢城总部——中国国际慢城协调委员会2016年7月在高淳正式成立。
慢城带来的变化
自从“慢城”被认可,高淳就开始积极寻找各种“慢”元素,将高淳当成梦里水乡、世外桃源来打造。“慢不是懈怠,而是一种从容。慢不是停留,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走进桠溪,绿水环绕,青山葱郁,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改善生态环境让村庄变得美丽盎然,发展全域旅游让农民鼓起了钱袋,整个高淳都显得欣欣向荣。有数据显示,这几年来高淳参观、旅游的人数,年均增幅达10%。
当高淳确立打造慢文化之后,更加强化对生态的保护,对所有工业项目实施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所有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在绿水青山之间,一座生态宜居之城魅力显现,绿水青山所带来的“金山银山”,开始普惠这方百姓。
31岁的芮芳,大学毕业后在旅行社工作,见处于桠溪慢城核心区的大山村的农民靠农家乐发家致富,便辞职回家开了“芳芳农家乐”。她就出生在大山村,“以前村里老人孩子多,现在年轻人逐渐多起来。”
赵玉华清楚地记得,大山村原来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在高淳启动打造桠溪“生态之旅”之前,她就到大山村调研。“那时候,几乎没人愿意嫁到大山村。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人得扛着车出门),环境脏乱差。”
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了,穷乡僻壤被改造成“世外桃源”,成了大多数游客必到之处。刚开始还需要地方政府引导农民开农家乐,在获得“国际慢城”称号的第三年,大山村村民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多达三四十家。
“我们家一年营业额,估计在50万元左右。”芮芳毕竟在旅行社工作过,头脑灵活。她还在自家农家乐制造了一些“小情调”的东西,比如,在门口放置一块木牌,上写“最美的相遇,不言过往;最好的离别,不问归期”。
随着大山村农家乐的火爆,周围的村庄也按捺不住,石墙围等村,纷纷主动张罗加入,享受“慢城”带来的红利。
桠溪慢城,不仅仅撬动了方圆48公里地域,带动的是整个高淳。2016年,高淳启动《全域旅游总体策划》,从生态、文化、产业多层次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国际慢城”品牌优势,以“国际慢城,闲静高淳”为主题形象,打造东方慢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高淳今后还将进一步强化“中国第一国际慢城”的责任担当,积极探索契合慢城理念、更具地区特色的发展路径,努力为全国乃至全球慢城建设打造样板、积累经验。
慢城的样子
既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就该有“第一”的样子。目前,高淳正在积极建设三大慢文化旅游区——山慢城,以桠溪国际慢城、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凸显生态旅游;水慢城,以宋朝以来的圩田文化为核心,融入高淳独有的村俗文化,展示农耕文明;文慢城,以高淳老街为核心,联动薛城、固城两大古遗址,展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目前,山慢城风生水起,文慢城已颇具韵味。
很难想象,在人来人往酒旗飘飘的高淳老街,有这样一家“老街书坊”——你可以在这里随意翻书,或者呆坐听听音乐,除了消费茶水,你不用花费一分钱。高淳中专学生马澄露,在一个绵绵雨天,带着书本安静地坐在老街书坊二楼靠窗的位置,认真复习应考。
“马上要考试了,家里有个小妹妹,比较吵。”马澄露轻声细语,因为周围很安静。她家离老街十几分钟路程,选择在这里复习,效果很好。
老街上不仅有商铺,有原汁原味的土著居民风味小吃,还有像高淳非遗博物馆、雕塑馆、老街书坊等这样寄托情怀的去处。闹中有静,各得其所。
高淳老街是一条有900多年历史的街道,素有“金陵第一街”之称。老街后面的水路东可达苏锡常地区,西贯长江。水运发达贸易旺,老街上古色古香的建筑、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就是高淳往日繁荣的见证。
“老街是二十世纪80年代抢救保护下来的,当时只剩下半条街了。”高淳老街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秀珍说,她母亲当年曾参与老街房屋修缮,机缘巧合,她2016年也来到老街,负责这条古街的管理维护。
“老街的居民,80%都是原住民,风土人情被原汁原味地保留。这是我们与其他很多老街不同的地方。”王秀珍说,目前更多考虑如何赋予老街更多的文化消费,把年轻人留下来,而这也是高淳以老街为代表的“文慢城”的追求所在——旅游,不仅是吃喝玩乐住行,还该有些心灵的归宿和念想。
也许,这是王秀珍心目中“文慢城”该具备的,她也正在为此而努力。没人告诉她,“文慢城”该是什么样子,这也正是高淳一直在琢磨的,“慢城的中国标准”,该是什么样子?
2016年11月,高淳国际慢城联盟会发布《中国国际慢城发展指南》。2018年3月,在2018国际慢城中国桠溪振兴发展大会上,再次发布《中国慢城建设标准指南》。这份由高淳国际慢城管委会、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慢城成员共同起草的指南,将为今后中国慢城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
目前,中国大陆已有9家“国际慢城”。国际慢城联盟主席皮萨尼表示,“高淳引导更多地区认识了慢城、进而加入慢城,对慢城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发布《中国慢城建设标准指南》,赵玉华表示,就是要取得建设“中国慢城”的话语权。
“我们不可能照搬国际上慢城的经验,却可以赋予中国慢城更多的内涵。我们没有师傅,所有的内容都是原创,我们要给其他城市‘打样’。”赵玉华说,“慢城”在中国,才刚刚开了个头,“慢城的理念,非常契合‘十九大’精神,比如,文化自信,比如,对生态、文化的保护,比如,乡村振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载体,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