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国家治理研究智库主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端论坛暨国家治理研究智库2018年会”近日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两大巨变: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逐步转向工人队伍空前壮大、农民比例大幅减少、技术人员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主力、私营企业主阶层异军突起的工业和现代化社会。目前,我国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社会分层结构基本形成,但社会阶层的认同不足。他建议要从理论上对如何拓展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社会阶层结构是否固化、能否形成普遍的阶层认同和社会认同、当前收入差距是否跨越了库兹涅茨拐点等问题作深入研究。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春玲表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构建中国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宜简单强调“扩中”,还须注重“调结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中等收入群体状况,实施相应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思路,以达到“精准扩中”的效果。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林认为,妥善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是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法治不断变革、日趋完善和持续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用法治引领、确认、规范、促进和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史。在整个改革进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研究员刘敬东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构建“一带一路”法治体系,应着眼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方面,遵循平等互利、规则导向、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一带一路”打造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为国际经济治理树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