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本次降准释放的资金,部分用于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部分增量资金用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将在不改变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取向下,有效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稳定市场预期,进而稳定宏观经济增长。
应该看到,降准不改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取向。在讨论货币政策取向时,有必要澄清的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是禁区,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工具不能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调和微调,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无须积极主动应对各种内外部冲击。当前我国经济转型阵痛和外部冲击叠加,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多,客观上需要货币政策工具及时有效地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对冲。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央行动用了包括中期借贷便利、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本次降准是央行货币政策预调微调体系中一次预期中的操作,大约释放了1.2万亿元资金,其中4500亿元资金用于置换中期借贷便利,余下资金则与10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从这一点看,本次降准基本属于中性操作。同时,通过降准来置换中期借贷便利资金,实际上是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使用,并没有实质改变我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
从作用上看,本次降准将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在外部冲击升级的背景下,央行本次降准操作,释放出稳定宏观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号,既符合市场预期,也将促进市场预期稳定,其意义将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本次降准将有效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社会融资总额增速远低于人民币贷款增速,M1增速持续低于M2增速,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创下近40年来新低。究其原因,既有表外融资回归表内信贷这一重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结构性问题,稳定性资金不足,中长期性资金不足,将明显限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而本次降准后,大型与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分别为14.5%与12.5%,银行体系的中长期资金得到有效补充,银行体系资金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可见,本次降准在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结构同时,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进而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本次降准将有助于改善金融市场风险偏好。毋庸置疑,当前我国金融市场风险偏好整体下降,导致信用债市场发行呈现两极分化,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这实际上也是当前困扰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金融市场风险偏好与金融市场预期密切相关,而稳定的金融市场预期将显著改善金融市场风险偏好。本次降准,释放了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将会有效平抑金融市场的波动,有利于减少信用违约事件发生,推动金融市场稳定预期形成。
三是本次降准将有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以降准来置换中期借贷便利,在增加银行体系稳定资金、降低银行体系资金成本同时,减少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淤积,有助于将银行间充裕流动性传导到实体经济,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提高经济创新活力和韧性,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本次降准操作的实施效果,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机构应积极主动加大经营转型的工作力度,主动服务和挖掘经济转型中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改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推动实体经济稳定增长,有效应对各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