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在全球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等重要领域,已作为制度安排;全球重要的债项评级、信贷评级、主权评级都掌握在美国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手中;几十年来很多国家、无数机构一直在质疑与不满,甚至抗议。美国傲视世界的态度、所谓先进的监管制度、三大的所谓无人能敌的模型与技术及自诩的客观独立,自己国家没有拿得出来的评级机构等等众多复杂的因素,让不自信的人们在对美国的崇拜中,由其任意作为。这次危机是个重大的事实,让全球的人们看到,漏洞百出的美国监管、苍白的数量模型与技术、非客观独立而利益化的评级,触发了人们忍受的底线,实质性抗争美国对评级业的垄断即将展开,全球信用评级业剧变在即。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的三大,对世界债务市场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辉煌的过去不一定意味着有昌盛的现在与灿烂的未来。今天三大的“众叛亲离”,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所谓垄断的尽头是没落。
评级理念与技术严重落后提高对现代信用的认识首当其冲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评级关注被评估人的财务实力、经营能力等,风险也确实与债务人自身的经营与管理密切相关。但21世纪的今天,结构性的、衍生的债务,衍生得都数不出辈分了。风险也由于在衍生中不断增加的交易者而复杂化,信用交易、信用关系已经社会化了,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债务人的问题了。如此,还沿用半个世纪前的评级理念,这显然没有与现代信用的发展与时俱进,评级失实、预测不准是必然的。2002年,美国标准普尔发布对“安然”公司评级“BBB”,这是适合投资的等级,“安然”公司4天后倒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大评级机构几乎刚刚给美国诸公司及其衍生品的评级为“AAA”,几个月后就都成了垃圾“CCC”。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三大能走到今天,已经是奇迹了。也可见人们对美国的崇拜何等之深。 现代信用交易之广泛、深化,使它已成为新型的、独立存在的虚拟资本,信用资本的构成与风险不仅与财务、融资能力有关,更与诚信意识、社会信用关系及信用价值取向相关。一个主体的信用资本由他的基础诚信度、社会合规度、交易履约度三部分构成。相应的,信用应评价的范围与内容就应该包括失信率、违规率、违约率。仅仅关注违约率是远远不够的。信用评级要发现并预期信用资本运行的风险与特征。如果不能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开展评级,其评级结果必然是在实体经济向上时,评级结果大都均好;下滑时,结果大都下调,自然就有了从AAA降到CCC的闹剧。试想,刚刚被降级的西班牙、希腊、葡萄牙等国家主权的信用在短期内能有多大的改变?这样的信用评级不会令人信服,市场不会需要这个没有任何独立价值或附加值的中介服务。
|
|
吴晶妹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1986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金融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8年—2003年首都经贸大学金融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货币信用理论教研室主任;2003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