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愚蠢的统治者与聪明的经济学家
居于首要地位的应该是价格、信用和就业的稳定,对于过时的金本位,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因为它保留了太多的旧制度下的弊端,而其优点却丧失了。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对于很多人而言,19世纪金本位的建立是一个冗长而乏味的过程,笔者能做的事情只有努力将这一过程描写得略微生动一些,但却不得不说,假如缺乏这一环节,我们对金本位的认识会仅仅停留在历史层面,而无法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取得一个合乎逻辑的关联。 当德国确立金本位制后,拉丁货币联盟因金银比价的变动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而宣告解散,自此金本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金本位从诞生到结束,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时代,各种战争、革命以及经济问题不断涌现,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世界各地都在爆发火山,那是个不能忘却的时代。 以正常的逻辑来看,一种货币制度的建立应当是由于这种货币天然的具有某种优势,而这种优势会对经济形势起到某种良性的影响。但这种逻辑在金本位制的问题上是不成立的,这是一个十分荒谬的事实。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英国制定并施行金本位制的行动并非是英国政府本身的意愿。由于在实施金本位制后,英国经济逐渐趋于稳定,利物浦第二勋爵及英国政府在后来便将这一切视为是自己的功劳。而在此之前,也就是牛顿、洛克与朗兹在铸币问题上展开大争论之后,英国实际上已经渐渐地走向了金本位的流通状态。到了1816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英国政府有了充分的条件正式确立金本位制度,但引导英国走向金本位制的最终力量依然是金银比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里,利物浦第二勋爵固然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几乎可以被忽视掉,他是一个在货币改革问题上徒有热情的人。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逻辑分析,他有着渴望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留名史册的意愿和冲动。 当普法战争结束之后,各国开始商议建立一个新的货币联盟。这些国家看到英国施行了金本位制后经济形势稳定,便认为金本位是好的,所谓的国际金本位体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如同拉丁货币联盟那样,国际金本位联盟的成员国都是自愿加入该体系下的,并在入伙的时候承诺遵守相关协定。 事实上,在拉丁货币联盟成立之前,欧洲已经相继出现过一些大大小小的货币联盟,但在应对货币紊乱的问题上并未起到太大作用。直到国际金本位体系建立之后,西方国家终于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利用货币来维护国际贸易稳定的机制,这一实验过程似乎异常艰辛。 在国际金本位体系建立之初,曾一度饱受赞誉,因为它使各成员国之间在贸易与金融上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局面,如果用更加准确的词语去表述,则是一种均衡。因为在国际金本位体系下,最重要的核心元素并非黄金本身,而是调节机制,也就是所谓的“黄金输入点”与“黄金输出点”。很难定义这种调节机制是人为创造的还是天然形成的,也可能是两种因素的混合体,总之它拥有一种制造均衡的力量。作为必须了解的一部分,尽管这可能十分枯燥,但却无法跳跃,这里将尽可能的以最精简的语言来阐述这种均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国际金本位的游戏规则下,每一个施行金本位制的国家都必须给予身处自己国家里的任何人(包括外国人、旅行者等在内的任何人)进口与出口黄金的自由,同时亦规定任何人都有将非黄金的通货兑换为黄金的自由;其次,国际金本位体系下的均衡需要从两个角度作出解释,一是贸易角度;一是汇率角度。假使A国贸易出现逆差,会由于A国外汇在国际贸易市场被大量使用,导致国内出现通货紧缩,这时商品价格下跌,当下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导致出口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货币回流;假使A国汇率出现上涨(以间接标价法为标准),则持他国货币者在与A国发生贸易时在支付上会出现亏损,此时,在一笔交易中,当持他国货币者需要支付的货币数量(按面额计算)加上汇率亏损额的总和超过了可以用来支付这笔交易的黄金折算后与运费相加的总和,那么买方在这笔交易中会自然地选择以黄金作为支付工具。这样一来,如果将A国的货币兑换成他国金币,再将金币融化成黄金去兑换A国货币,那么就能从中渔利,这样一来,A国的汇率在各种压力下会自然下降,直到下降水平恢复到投机商无利可图为止。 这便是国际金本位体系对国际收支平衡、黄金输送点与汇率的调节机制,亦可以描述为自然的均衡。必须承认的是,在一段时期内,这种均衡的确存在,但后来却遭到了破坏,导致国际金本位体系成了短命的小鬼。 由于国际金本位体系真正实现了上述的均衡,尽管在时间上显得十分短暂,但却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造成了一种误会。从二战结束至今,许多人呼吁重新建立金本位体系,但其中不乏有舍本逐末的曲解,因为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金本位,而是均衡。黄金只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偶然的情况下取代了白银的地位而已。假如白银没有被黄金取代,那么将国际金本位体系换成国际银本位体系并不会出现本质的区别,只要兑换与贸易上的自由被允许,那么均衡就会显现。 后来发生的事情,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一战爆发前,国际金本位体系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战争则彻底摧毁了这一体系的均衡。相信任何人都可以理解,要维持国际金本位体系的均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总是有成员国出于各种利益因素而不遵守协议。与维持均衡相比,打破均衡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黄金产量的变化、使用量的变化以及其他人为的因素都可以轻松破坏整个体系的运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就曾在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如果世界上的所有商业国家都开始接受某项协议的约束,让其铸币厂以任何合理的兑换率自由铸造金币和银币。那么,只要该协议继续生效,它就会将各国金银的价值统一到该兑换率上来。但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形势的变化使得相对成本大大偏离其相对水平,那么这样的协议将不会维持很长的时间——这正如人性的变化”。 历史之玄妙在于人们难以预见未来的事情。一战的爆发摧毁了黄金,但却使另一个体系有了高速发展的空间,从经济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讲,这一体系在今天已经绑架了我们所有人,那就是银行。 图克是早期银行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只要硬币是完美无缺的,而且纸币可以永远地兑换为金币,那么硬币和纸币混合流通的益处就能充分地实现,而唯一需要防备的灾难,只是出现银行倒闭。”事实正如图克所言的那样,在一战爆发前的一段时期里,金币与银行券以及纸币(部分国家)一起流通,因此在市面上真正流通的金币渐渐变少,其中大部分流入了银行的腰包。 货币种类181518721913 黄金、白银664010 银行券、辅币282825 银行存款63265 货币总额作为黄金价值的倍数1.52.510 从上表观察到的信息非常重要,如果有人对此感受不到丝毫的震撼与恐惧,那么他一定是个每天浑浑噩噩、赚钱花钱,但对金钱本身毫无兴趣的人。因为从英国建立金本位制,也就是拿破仑战争结束的那一刻起,全世界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银行及各种金融机构所绑架。自1720年起至1820年,整个欧洲在银行问题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纠结与焦虑,但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将银行放在一个错误的位置上讨论了100年。然而更加不幸的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却延续着这个错误直到现在。 拿破仑战争以滑铁卢战役告终,从那时起,美国似乎已经看到了金融的力量。罗斯柴尔德家族沽空英债的行为给全世界上了生动的一课,债务问题绑架了英国政府,在英法两方都遭受了极大损伤的情况下,银行却能够利用金融手段从中斡旋渔利,这是威灵顿无法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而到今天为止,如果有哪家银行的扩张或倒闭不会对世界金融产生影响的话,那么它所属的国家一定是贫穷、落后且愚昧的。 到此为止,将这一切串联起来之后,我们终于可以谈谈凯恩斯为什么要反对金本位了。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对经济复苏产生了极大的焦虑。因为战争是一项烧钱运动。并且是一项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没有丝毫益处的运动。战后的焦虑与困惑令许多国家不免开始怀念战前的国际金本位体系,怀念那种均衡机制所带来的稳定。 动荡过后,人们总是期盼稳定,但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稳定,所有人都很迷茫,经济学家们更是忙得焦头烂额。无数理论及学说被发表,而在货币问题上,主调自然落在了是否恢复战前金本位体系的问题上。这时候,必然会产生反对派与支持派,而凯恩斯则是众多反对派学者当中为数不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人物之一。 由于银行以及金融业能量的日益壮大,战后推动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与战前相比出现了偏移,实际上这种偏移在滑铁卢战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面对银行及金融业的兴起,凯恩斯的态度是明确且坚定的,他十分赞成银行取代铸币厂的职能,并且对笨重的黄金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对论述。在《预言与劝说》中,他讲到,“当国内价格水平的稳定和汇率的稳定这两者不能兼得时,一般说来,前者更值得争取;如果出现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也许幸运的是,争取前者而牺牲后者是阻力最小的一个办法。”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在一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里,汇率与价格的稳定存在着某种对立的关系,凯恩斯对此作出的解释是: “在19世纪纷繁芜杂的世界,黄金能够保持其价值的稳定的确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在澳洲和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以后,金价的跌幅达到了危险的境地;在南非金矿开采以前,金价的涨幅又达到了危险的境地。然而在每一次危险中,它总能化险为夷,保住自己的声誉……但是未来的情况与过去并不一定相同。我们没有充分理由保证,在战前保持一种平衡状态所依赖的特殊情况,在现在仍然继续存在……黄金在19世纪的表现之所以能够令人满意,基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对此,凯恩斯怀疑的依据是: 1.金矿发现方面的进展大体上正好与其他方面的进展趋于一致……黄金既可能会昂贵,也可能会廉价。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期望出现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使金价趋于稳定,未免有些过分了。 2.黄金的价值并不是由人类中的某一单独群体的意志和行为决定的。由于黄金的边际价值是由它在与其他事物相对照时的稳定的心理评估所支配的。因此,其供给中的很大一部分会自动地流入艺术市场或在亚洲被贮藏起来,而且这么大的供给额并不会造成市场泛滥……黄金不存在管理型通货具有的那些危险性。决定黄金价值的多种多样的独立因素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的因素。 以上述两点为依据,凯恩斯道出了他反对金本位的理由: “这次大战却引起了(上述的促使黄金稳定的条件发生)巨大的变化,黄金自身已成为了一种管理型通货……现在黄金的价值完全是‘人为的’,金价的未来走势几乎完全取决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政策。” 虽然以摘要来用作解读的方法会让这种解读变得片面,但这里我们至少了解到战争爆发前黄金稳定的原因是什么,而且事实证明,凯恩斯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是正确的。 对凯恩斯而言,黄金缺乏灵活性似乎只是他反对金本位的次级理由,最重要的问题是,黄金在战后变成了管理型通货。这便直接了当地回答了前面的疑问,凯恩斯并非是在反对金本位,他所反对的是管理型通货。 当凯恩斯提出“管理通货论”之后,许多人对它的主语很迷茫,究竟是谁管理了通货?政府、银行?还是别的什么金融机构?答案是不一定的,在不同的背景下,一定有所不同,而管理政策对货币的影响在纸币而言是否存在?事实上,从1933年至今,我们发现管理型通货约束了经济的增长,而自由放任的纸币却也很不理想,它时常决堤,虽然带有极强破坏力的紧缩很少再出现了,但通胀与各种赤字却成了另一个严峻的问题。 1933年之后,许多人将罪责归咎于凯恩斯,但在1931年自由货币与浮动汇率论依然拥有大批的追随者。 西方有相当数量的经济研究学者们至今仍然在纠结凯恩斯与金本位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其实普通人反而可以更加看明白一点,那就是金本位与凯恩斯的货币主义事实上无一可取。 对于国家或国际经济而言,假使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那么是要稳定到如一潭死水,还是要增长到危机四伏?对于老百姓而言,这个问题则代表一种更加实际的利益,你是想要除温饱之外一无所有的生活,还是想要各种合法的欲望都可能被满足但最后却有可能毁于一场泡沫的人生?在两者不可兼容的情况下,少数人决定了我们是要做安逸的笼中鸟还是要做可能会以悲剧告终的冒险者。所以无论是谁,当你发现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后者时,你可以选择继续阅读下去,它将使你获益。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