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凯恩斯与金本位的不解之仇
以事实而论,金本位现在已经是一种未开化习俗的残余。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20世纪30年代的那段历史对大众而言将被渐渐遗忘,而帷幕开启的那一刻,凯恩斯将从坟墓中爬出来,并保持其一贯的犀利风格向那些抱怨纸币的人作出必要的回应,相信那一定会是非常精彩的演说,因为较李嘉图而言,他更善于自圆其说。 事实上,多数人对凯恩斯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并且多数人对多数历史人物的了解都是十分有限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里,最受欢迎的东西往往是简介,我们淘汰整体而推崇碎片,所以必然导致我们的认知变得片面甚至出现谬误,而且这种片面以及谬误在被当做真理传播并扩散。因此,“野蛮的残余”成了多数人对凯恩斯唯一的认识,而“未开化习俗”与“野蛮”是否同义,则应当由个人自己做出判断。 此外,每当我们接触一件事物的时侯,一种趋于表面化的解释总是会迅速被我们接受。而后,对它的正确性或准确性没有多余的怀疑。但这种趋于表面化的解释都几乎是片面的或是荒谬的,凯恩斯与金本位制的冲突便是这样。在《预言与劝说》中,与金本位相关的内容十分有限,然而就是在这有限的篇幅里,其主题却仍被断章取义,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字里行间中暗藏的逻辑真相被趋于表面化的解释所湮没。 首先,在讲凯恩斯与金本位的纠葛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下金本位的意义。这里我们需要抛弃一种传统的思维,因为金本位作为一种货币本位制而言,它的存在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意义。在19世纪末的英国,一个特定的时期、一个特殊的背景以及某些特殊的原因导致黄金在价格上相对白银更加稳定,所以英国建立了金本位制,这种说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从正方向的逻辑出发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答案,包括当时的局内人,亦不能摆脱这种惯性思维。 从19世纪初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的货币体系整体上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渴望追求一个关于统一货币制度、实现汇率稳定并最终形成一个最优通货联盟的构想。这个构想在当时非常热门,各国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上为之所付出的行动却十分有限。 事实上,金本位制并不是在一个事先被估计到的背景下所诞生的,并且金本位制被作为国际化的货币调节机制其存在周期亦十分短暂。 此外,欧洲的货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地区以及国家,并且对殖民地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南北战争的爆发最核心的因素是贸易上的失衡,而南方奴隶种植园在种族及人权上的矛盾恰好给了北方资本主义一个靖难的口实,但隐藏在这背后的货币力量却很容易被人为忽视掉,尽管与生产成本相比,它显得不那么重要。 1816年6月,《利物浦勋爵法》确立了英国将走向金本位制的改革,然而与其说是利物浦勋爵推动了金本位制的改革,不如说是银本位制的弊端以及金本位制的诱惑迫使他不得不做出这一决定。白银和黄金的较量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白热化,货币改革在欧洲各国相继成为焦点问题,日本在这方面也受到了波及。在当时,唯一没有参与货币改革的大国似乎只有中国,因为19世纪的100年里清朝政府几乎无暇他顾。 这里需要对金本位的意义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当我们重新回到19世纪,会发现在货币改革的问题上,欧洲的情况比全世界任何地区都要复杂。如果仅仅是金币取代了其它贵金属铸币,那么这与复本位同银本位之间的转换并无差别,这一点在前文已经做出了说明;而金本位(这里指金币本位制)的诞生却并非如此。因此在解释复本位和银本位相互转换的问题时决不能将金本位混入其中,但有一个逻辑是正确的,即: 白银的动荡导致了复本位的彻底覆灭,从而导致了国际金本位体系的诞生;而压垮白银的最后一根稻草恰是一国(德国)建立金本位制的意愿及行动。 以这个逻辑为参考系,在讨论金本位体系之前,我们必须先将国家金本位制与国际金本位调节机制区分开来,并且需要对白银的崩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就得从拉丁货币联盟谈起。 首先是法国,1865年的巴黎会议,意大利、比利时和瑞士确立了施行法国复本位货币体系的条约,拉丁货币联盟正式成立。学者巴伯称这次会议的目的为“采取统一的,普遍通行的铸币”。实际上在17世纪末,法国就通过了一项货币改革法案——《卡洛纳法案》,但后来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一法案被迫搁浅,但拉丁货币联盟的成立明显超越了《卡洛纳法案》。 从国内货币改革发展至建立国际货币联盟体系,这是法国在19世纪对欧洲经济做出的一大贡献。因为当时的国际贸易的确需要一个稳定的汇率来支持,而刚刚结束内战的美国此时百废待兴,对货币联盟很有意向。根据拉塞尔的叙述,1866年5月,约翰?卡森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有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的货币问题: 任何国家想要建立这样一个货币联盟,唯一受到不利影响的就是货币兑换商的利益——他们的利益无助于增进公共福利——他们通过兑换各种各样的不同面额的硬币而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西方国际化的增进使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贸易量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不同货币体系之间以及不同面额、成色的铸币属国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就成了首要问题。但若具体到研究铸币兑换商是如何从中渔利的,这恐怕是银行学派应该做的事情。但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10年代,我们似乎都没有看到银行学派对此给出有力的分析,事实上这期间他们正忙得不亦乐乎。 总之,在一个相同或相近的货币体系下,统一铸币体系对于加盟的成员国而言是一件好事,于是拉丁货币联盟被许多施行复本位以及银本位的国家所看好。而此时施行金本位制的英国犹如一个被遗忘的孩子,在一旁自己玩耍,周边邻国的大张旗鼓似乎并未对其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事实亦是如此,在19世纪里,因货币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动荡均未伤及英国元气,这与英国施行金本位制有极大关联,但是金本位所带来的稳定与发展似乎独属于英国所特有。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其看做一个平面,因此我们了解到英国的金本位并未给后来效法的国家带来较拉丁货币联盟体系下居于复本位及银本位时期更多的实惠。但当事人必然无法看到这一点,无法估计到结局会怎样,因此在1871年12月4日,德国决定施行金本位。 此前在金本位的问题上,德国内部分成了两派,以路德维希·巴姆贝格尔为代表的支持派全力赞成德国施行金本位,并列出了施行金本位的诸多好处,然而却遭到了布莱克劳德等学者的强烈反对。虽然俾斯麦政府对金本位是持乐观态度的,但使其付出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则是普法战争的胜利,由于有了法国的赔款,德国迅速开始了这一改革。 然而驱使德国看好金本位的理由却十分滑稽。按照约翰·乔恩的说法,“德国注意到两个并无必然关系的事实,英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英国实行金本位制”,但这并非是对俾斯麦政府的讽刺,因为当时的德国货币系统非常混乱。按照格罗斯克洛斯的记录,“在金本位形成前,德国法律上有效的货币体系就有六种,另外流通中还有无数各式各样的硬币”。可见德国对稳定的货币体系有着迫切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亦促使了俾斯麦政府改革的决心,但也使之增添了几分不可避免的草率。 施行金本位之后,德国开始大量购入黄金。从1871年至1880年,德国共有7亿马克的银币被用来采购黄金,相当于750万盎司白银。于是,国际银价出现了下跌。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如果你想改变历史,那么你只需动一动手指头,就好像郁金香泡沫的破灭。我们不知道抛售第一份郁金香合同的那个家伙是谁,但是他动了动手指头,就在荷兰的历史中载入了一篇警钟长鸣的好故事。俾斯麦政府的决策便是如此,其初衷完全是为了稳定自己国家的货币,但却因为一些特殊的因素导致其扮演了白银终结者的角色。 时期(公元)金银兑换率5年移动平均最小值5年移动平均最大值 187015.5715.4615.74 187115.6315.4615.74 187215.9215.4615.74 187316.1715.4615.74 187416.5915.4615.74 187517.8815.4615.74 187617.2215.4615.74 187717.9415.4615.74 187818.4015.4615.74 187918.0515.4615.74 188018.1615.4615.74 188118.1915.4615.74 188218.6415.4615.74 188318.5715.4615.74 时期(公元)金银兑换率5年移动平均最小值5年移动平均最大值 188419.4115.4615.74 188520.7815.4615.74 188621.1315.4615.74 188721.9915.4615.74 188822.1015.4615.74 188919.7615.4615.74 189020.9215.4615.74 从上表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正如同沃尔特·贝奇霍特所言,在复本位制或银本位制下,如果白银“一年之内先是上涨20%,接着又跌回到原来水平的价格动荡,将会引起交易次序的严重紊乱”。白银价格的下降导致金银比价出现了变化,同德国的金本位改革结合在一起,令法国难以接受。因为如此一来,战争赔款会将法国政府逼疯掉,万般无奈之下,法国政府惟有强行限制银币的流通并逐渐开始回收流通中的白银。法国以及整个拉丁货币联盟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白银的供给,对于拿破仑而言,这无疑是个焦虑的夜晚。 1871年至1890年间,金银比价从15.63跌到了20.92,并且每一年中金银比价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跌宕,同时,由于德国施行金本位使法国损失了大量的白银,导致拉丁货币联盟的解体,欧洲与美国的复本位及银本位体系在这一过程里彻底崩溃。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