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与中国近代造船业
徐寿(1818—1884)
  “师夷长技”开启我国自造轮船时代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捻军、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引进西洋先进技术,兴办洋务、增强国防。
   1860年11月,曾国藩秉承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首次向清政府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的主张。[详情]
中国"商父"盛宣怀和他的六个"孩子"
盛宣怀(1844年-1916年)
  谁是盛宣怀?其实就连许多常州的当地居民可能都不知道。但随着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的热播,让更多人认识了在电视剧里跟随李鸿章左右又帮张之洞将汉阳铁厂起死回生的那个在清末民初叱咤风云的洋务大臣盛宣怀。
  盛宣怀出生于1844年,字杏荪,号次沂。江苏武进龙溪人。祖父盛隆,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进士出身,以布政使衔任湖北盐法武昌道,属于经世派,辑有《皇朝经世文续编》。盛宣怀兄弟6人,他居长。他曾任天津海关道、山东登莱青兵备道、会办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职,1916年在上海病逝。[详情]
张之洞:汉阳雄铁照丹青
张之洞(1837-1909)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伴随着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府走完了他的一生。张之洞生于官宦之家,13岁成秀才,15岁荣膺解元,26岁提名探花;期间虽经历坎坷,但也算少年得志。随后即开始了其宦海生涯:先是派任浙江乡试副考官,后又历任湖北学政、四川乡试副考官、四川学政等职,任满后返京充任文渊阁校理,结束十年学官之履。此时正是清政府大兴洋务之时。
  入京后,张之洞加入京师清流党,并很快成为其中的健将。 [详情]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
  詹天佑,字达朝,号眷诚。1861年4月26日(清咸丰帝十一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一个普通茶商家庭,他的祖籍在安徽婺源县。少年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琢磨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详情]
电报业在我国的初期命运
老式电报机
  电报传入清廷初期,国人将其称之为“铜线”或“电线”,首先遭遇的是敌意、抵制、拖延和敷衍。时值国门洞开,外患频仍,内乱不断,军情紧急。但是电报却被视为有害文化安全、威胁政府统治的奇迹淫巧。不必说顽固派坚决反对,就是以开明著称、一心要学习外国船坚炮利、师夷长技的洋务派官员对于电报在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所以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他们不仅不热心创办电报事业,甚至与顽固派一样表示抵制、反对。1862年,俄国人最早以书面方式向清政府提出请办电报的要求,选择的线路是从京师到天津。迫于外交压力,清政府不得不表态,承诺俄国享有优先权。 [详情]
洋为中用 上海创办机器织布局
上海纺织局
  
  晚清开口通商后,洋货输入大为增多,一些西洋物品流行于中国市场,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洋布的输入及穿用洋布的流行,就是通商后几十年间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在洋布攻势面前,官和商这两股不同的势力结合起来,从各自不同的地位、愿望和利益出发,提出了与洋商分利,自办机器织布,以抵制外洋商品入侵的要求。而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办,恰恰反映了在那种大的历史变革中我国民族工业经历的风雨飘摇。 [详情]
陈启沅:我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创始人
陈启沅(1834-1903)
  18世纪产业革命后,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展科学养蚕,改进丝绸机械,成为近代丝绸机器工业的发源地。中国丝绸工业最先走入近代化的则是缫丝工业。1873年由广东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标志着中国近代机器工业的开端。
  在当时,中国生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正处于日渐式微的阶段,自陈启沅制造的国内第一台机械缫丝机诞生后,国内沿用了数千年的手工缫丝逐步被机械缫丝取代,使“厂丝”的竞争力远远高于“土丝”,从而大大促进了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国内种桑养蚕业。[详情]
徐建寅:创办我国兵器工业的先驱
(徐建寅1845——1901)
  
  在晚清这样一个动荡不安、逐步向近代蹒跚迈进的时代,徐建寅不仅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科技专家,并以非凡的敏锐性和先导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引进到中国来,为中国近代科技和兵器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一生共译书27部,著书4部,另有论文10篇。他的光辉业绩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近代发展的史册上。 [详情]
冯如:我国首位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
(冯如 1884-1912)
  
  1909年9月22日,在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机场上空,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飞行家冯如驾驶着自制的飞机飞上了蓝天。这是继1903年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成功地进行了人类首次机械飞行后的又一次创举。它向世人宣告: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绝不在其他民族之下,西方人能够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不幸的是,1912年8月,他在一次飞行表演中牺牲。但他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献身祖国的精神为后人传颂 。 [详情]
中国科学社:倡导科学救国的一面旗帜
中国科学社第一届董事会主要成员
  
  17世纪后期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科学民主型社会建设正在社会化大生产提供的丰富物质文明下逐步推进,而中国却仍在其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惯性运转。正如研究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的英国哲学家李约瑟所说:中国这架古老磨盘迸溅的火花助燃了西方工业文明,而磨盘却仍旧在其传统的轨道上蹒跚转动。 [详情]
吴蕴初:中国的味精大王
吴蕴初(1891一1953)
  
  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起步的,至30年代,形成了支撑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两大支柱。其一是由吴蕴初创办的上海“天字号”化工企业集团;其二是由范旭东、候德榜合作创办的天津“永利”化工企业集团。二人素有“南吴北范”之称。他们是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为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创办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详情]
侯德榜:“侯氏制碱法”的创造者
侯德榜(1890—1974)
  侯德榜,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他于上世纪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四五十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是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作的贡献。[详情]
支秉渊:战火中成就中国汽车之梦
支秉渊(1897—1971)

  1942年,在动荡不安的中国,一个承载了中国工业梦想的产品诞生了,它就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支秉渊所制造的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它的诞生宣告了我国无能力生产国产汽车历史的终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第一辆国产汽车的诞生既鼓舞了抗战中的人们,也给国人带来了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希望。[详情]
夏培肃: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先行者
夏培肃(1923—)
  二十世纪50年代,一位年轻的女性设计出了第一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电子计算机;半个世纪过去了,她的学生又用一颗中国“芯”,结束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她就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计算机专家夏培肃。她曾参加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筹建,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还负责研制成功多种不同类型的高性能计算机,为我国计算技术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详情]
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图
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旧址
汉阳铁厂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同仁合影
黑龙江地区电报局所
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精纱车间
继昌隆缫丝厂的一个包装车间
江南制造局火炮车间
冯如和他的飞行器
中国科学社主要会员合影
佛手商标,至今仍在使用中
毛主席接见竺可桢,吴有训,侯德榜
支秉渊造的我国第一辆国产汽车
夏培肃自行设计的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