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八
徐建寅:创办我国兵器工业的先驱
    2008-08-01    徐琴    来源:经济参考报

(徐建寅1845——1901)

    徐建寅(左)与华衡芳、徐寿在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

江南制造局火炮车间
  提要:在晚清这样一个动荡不安、逐步向近代蹒跚迈进的时代,徐建寅不仅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科技专家,并以非凡的敏锐性和先导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引进到中国来,为中国近代科技和兵器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一生共译书27部,著书4部,另有论文10篇。他的光辉业绩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近代发展的史册上。

拉开近代中国造船工业的序幕

  徐建寅,字仲虎,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出生于江苏无锡钱桥社冈里,清末著名科学家徐寿的次子。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技术事业,从事和任职的工作部门,几乎包括了清政府规模最大的几个机器局、造船厂。而且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时,曾与英国人傅兰雅、美国人金楷理及华人华蘅芳等合作一起从事西方先进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介绍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他译有《化学分原》、《声学》、《电学》等多部译著。徐建寅除了参与造船、译书外,也从事枪炮火药、化工、冶铸等方面的研制,而且“于轮船、枪炮弹多所发明,自制强水棉花药、汞爆剂”。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与实践活动,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60年代,17岁的徐建寅协助父亲徐寿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艘机动轮船。当时,作为水上运输和军事装备用的主要工具汽机轮船,在西方一些国家早已使用,但在中国却依旧是传统的木制帆船,“摇橹划桨、背纤使舵”。当时,清政府要从外国购买或租借这种新式船只,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如需请洋人来中国建造或修理,则“糜费更多”。
  1861年(咸丰十一年),在安庆军械所从事技术工作的徐寿,向提倡“洋务”的曾国藩建议,不需洋人参与自制轮船的设想,很快得到曾国藩的支持。为实现这个愿望,徐建寅、华蘅芳多方搜寻资料,他们参照一些零星资料,先造出了蒸汽机,又据英国人合信氏编著的《博物新编》中的一幅轮船插图,以徐寿为主设计制作了船的模型。在试制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和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徐建寅、华蘅芳都做了不少工作。经过多次试验、改进,1863年,一艘木壳机动轮船便试造成功。这就是被命名为“黄鹄”号的、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制造出的第一艘轮船。1864年,徐寿、徐建寅在“黄鹄”号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加大。1865年,便成功地制造出一艘长55尺、载重25吨、时速21.2里的机动轮船。当这艘船在长江下水时,外国人办的《字林西报》,以《中国人的机器技能》为题作了专门报道,说这艘船的“全部工具器材,连同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汽压计等,均经徐氏父子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协助。”
  1867年,徐寿、徐建寅经曾国藩推荐,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工作。江南制造局在1865年由李鸿章初建时规模很小,以制造枪炮为主。1867年由虹口迁到高昌庙后,先后增设了造船、锅炉等一些新厂。于此徐建寅协同徐寿等研究造船技术,几经努力和改进,1868年以徐寿为主,为江南制造局制造了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即“惠吉”号。这艘船,“长180尺,宽27.2尺,吃水8尺,马力392匹,载重600吨,船上并装有大炮8门。”这艘兵船的船体、吨位、时速及制造速度等,都远远胜过了“黄鹄”号。“惠吉”号制造成功,不仅拉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同时在中国的造船工业史上,也标志着开始朝着自立、自主的方向迈进。“惠吉”号下水后,又陆续造成了“操江”、“测海”,1000吨级的“威清”及2800吨级的“驭远”等大型舰船。
  1896年,徐建寅被派往福建船政局做技术工作(提调职)。福建造船厂,又名马尾造船厂,是清政府于1866年在福州马尾建造的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初期,这个造船厂的一切大权都由法国人总揽,技师、工头等也都是高薪招聘的法国人。1884年中法战争时,这个厂遭到了极大破坏。1894年中日战争之后,生产制造更趋下降。徐建寅到此后,处处从实际出发,以他多年治厂和制造的经验、阅历,在恢复生产和治理整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培养我国的技术人员,徐建寅到任后,与裕禄密切合作,先整顿船政学堂,考核选拔生徒,并督饬认真教习。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把中断十多年的派遣留学生的事又实行起来,派遣了第四批留学生。在此期间,他亲自设计并督工监造了、当时被称为国内最大的一座船坞,即“青州船坞”。与此同时,在办公之余,他还博考中外群籍,纂成《兵法新书》16卷,并著作《议院章程》一卷,《测地捷法》一卷,进呈清廷。裕禄奏称徐建寅“才识练达,究必时务,历办津、沪、江南、山东制造等局,并曾至外洋各国,多所阅历,于机器制造情形极为熟悉,堪充船政局提调”。

出使欧洲,为强国努力

  1875年山东拟设机器局,徐建寅奉调赴山东总司局务。在徐建寅和其弟徐华封等技术人员的努力之下,山东机器局创办成功。徐建寅在山东机器局这段时期的工作业绩和才干引起了李鸿章注意,1879年李鸿章推荐徐建寅以驻德使馆参赞名义,到德国及英、法等欧洲国家考察造船、兵工,订购舰只。
  在欧洲考察时,无论是在克虏伯、西门子、伏尔铿造船厂和基尔海军基地等重点单位,还是在顺便参观的小工厂、小作坊和交通运输设施,徐建寅都深入现场,仔细了解设备运转和生产过程,认真观察对方员工的实际操作,把他认为对中国有参考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在此间,徐建寅考察了德、英、法等国30多个工厂及议院、军营等多处,并写成《欧游杂录》两卷,详细介绍19世纪70年代欧洲先进的生产工艺及管理制度,并与中国进行横向比较。他看见德国生产火药的工厂设备,都不及天津、南京、济南、上海各机器局精良,而制造的火药反比中国的好,认为这是由于德国的技术管理水平高,且员工尽心竭力,有弊即改的原因所致。于是,他在办公之余,译出《优耳鉴厂管理章程》,内含诸如上下班制度、请假制度、迟到扣薪规定、救火章程、医药互助会章程等详细内容。他希望能将这些先进制度介绍到中国来。
  在采购铁甲舰时,为了订造世界一流的铁甲舰,徐建寅访问了德国的海军基地和造船厂,了解了当时最先进的铁甲兵舰的性能。他还到英国海军基地和船业中心考察,索要造船章程;去法国船厂进行洽谈,精心比较军舰的价格及性能,决定购买和仿制结合进行。订货时,他派专人到厂监制,自己也经常到厂了解生产及用料情况,最后以620万马克一艘的价格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较高、船价较低的德国伏耳鉴厂签订了购舰合同。接着,又在该厂订造了一艘适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战舰。该舰是他参考了当时全球最优秀的英国“英佛来息白”号及德国的“萨克逊”号,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并根据中国海港军舰的吃水深度不能超过19.5尺的实际情况,反复核算价格,亲自审核设计图纸后建造完成的。这两艘军舰,就是后来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

为国防事业以身殉职

  1874年,徐建寅调至天津机器局后,与他的父亲徐寿分别在天津和上海建成当时国际上先进的铅室法制造硫酸的硫酸厂。不仅满足了李鸿章淮军的需要,而且供应给东北各省的清军。火药造价仅为西方军火商售价的几分之一。
  1876年,徐建寅应山东巡抚丁宝桢的邀请,到山东创办机器局,从厂址选择、设计、机器安装“一切皆系自出心裁,绘图定造,器精价廉……”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黑火药厂。
  徐建寅在欧洲考察期间,对生产枪炮、火药等兵工技术给予了较多的注意,了解得相当详细。他曾对汉堡、胡尔甫等几个火药厂的制造工艺、机器设备、测试方法、安全措施等做了认真的考察和记录。尤其是对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火药-棉花火药(无烟火药)的制造方法观察更加细微。并将这种火药的生产技术引进到我国火药生产上来,回国后于湖北汉阳钢药厂成功研制了无烟火药。他在埃森克虏伯厂了解火炮生产的整个过程,从炮管压制、镗削、铣磨来福线到炮弹的弹壳加工,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观察、记录,写成了《阅克鹿卜(原译名)厂造炮记》,寄回国内,在《格致汇编》上刊出,他在罗乏等机器局领导生产了我国第一代后堂枪;他在刷次考甫等工厂考察了水雷的制造技术,写成《水雷外壳制造法》刊登在《格致汇编》上,回国后,又撰写了《水雷录要》一书。
  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帝国主义对华实行军事和经济封锁,外国火药不能进口。在火药告匮的情况下,张之洞委徐建寅办武昌保安所,仿造黑色洋火药(栗色火药)。徐建寅自造机器,运用碳、硝、硫三种基本原料,精思仿制,历时三个月,成功制成黑火药。试验其击力,几乎与英、德各国所造无异。
  然而,实际使用中,对无烟火药的需求比黑火药更急切,其制造的方法也更难,因此,在黑火药研发成功后,张之洞又委派徐建寅总办钢药厂,设法仿造无烟火药。徐建寅认为国家内忧外患,时局紧张,军火尤为重要,毅然以设法造成无烟火药为己任,极意研求化学,将强水、酒精、棉花等物自行配制,于1901年正月造成无烟药数磅,试验药力,颇称充足,惟烧后稍有渣滓,徐建寅复殚精竭思,穷加研炼,于二月初六日亲手自造成数磅,试验竟无渣滓。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一种理想的无烟火药就试制成功了。令人痛惜的是,正当准备进行大规模生产时,发生了不幸事件。该月十二日(1901年3月31日),徐建寅在厂监工,亲至拌药工匠人等拌和药料,不意机器炸裂,徐建寅等共14人同时被轰毙,尸骸焦烂碎裂,惨不忍睹,徐建寅当时56岁。生命虽短,却为国家、民族作出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他在从事紧张的兵工技术工作的同时,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译著。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STS研究中心)

  相关稿件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七 2008-07-25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六 2008-07-18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五 2008-07-11
· 国电龙源(巴彦淖尔)风电公司采访纪实 2008-07-07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四 200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