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九
冯如:我国首位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
    2008-08-15    朱敏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冯如(1884-1912)
  提要:1909年9月22日,在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机场上空,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飞行家冯如驾驶着自制的飞机飞上了蓝天。这是继1903年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成功地进行了人类首次机械飞行后的又一次创举。它向世人宣告: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绝不在其他民族之下,西方人能够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不幸的是,1912年8月,他在一次飞行表演中牺牲。但他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献身祖国的精神为后人传颂。

  胸怀壮志的少年

  1884年1月12日,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这是广东省恩平县牛江杏圃村的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民的家庭,但就是这样的家庭却培养了一位名声赫赫的中国航空第一人,他就是冯如。19世纪的中国正遭受着西方列强的凌辱,亿万的劳苦大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水深火热中艰苦度日。冯如的父亲冯业伦是一个老实忠厚的农民,全家仅靠微薄的一小块土地得以生存。但是家庭的贫困却不能阻挡小冯如求知的欲望,年幼的他进入了村中的私塾学习。在同龄的孩子中,冯如的学习最为勤奋刻苦,学习成绩常常在班中名列前茅。与其他孩子的贪玩好动不同,小小年纪的他酷爱手工劳动,常常做出一些精致的小车、小船和风筝等,大家对他的才智交口称赞,都断言今后的冯如必将有所成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冯如的四个哥哥相继去世,小冯如因家中经济困难而早早辍学了。当时在广东,华侨人数最多的地方就是恩平。冯如虽然辍学在家务农,但仍能听到一些归国华侨谈论西方的科学技术进步,实业发达的情况。因而,在小小的冯如的心中就萌生了有朝一日能去国外谋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想法。
  就在冯如12岁那年,家中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在美国旧金山经营小生意的舅舅。这次舅舅是回来省亲,看到家中贫穷破败的样子十分难过,于是便提出将冯如带到美国去谋生。作为家中的独子,父母对冯如十分疼爱。母亲伤心地说:“如今我只有你一个孩子了,你要是去了美国,我怎能忍心呢?”懂事的冯如深知父母的心思,但他更明白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要走出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去科学技术更为发达的美国学习。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了父母,同意了他赴美的要求。于是,在1894年,带着父母的殷殷期盼,年轻的冯如踏上了去美国的征程,并最终来到了位于美国西部的城市——旧金山,开始了他崭新的生活,而这一年,他仅仅只有12岁。
  作为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港口城市,旧金山在初到美国的冯如看来,与自己的祖国相比甚为发达,鳞次栉比的高楼,先进的工业体系,众多的人口深深地触动了他。在强大的西方国家面前,自己的祖国是如此的羸弱。少年冯如暗下决定,矢志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他想,如果我们也能发展属于自己的工业,岂不是可以使中国富强,从而摆脱列强的欺凌,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上。

  奋发图强的青年

  1900年那年,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他们进入北京城后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一事件深深地刺痛了远在海外的冯如的心。抱着救国的信念,他决心离开旧金山,前往纽约学习机器制造技术。当时的中国国际地位极其低下,在美国的华侨工人普遍受到各种剥削和歧视。冯如也同样受到这种欺凌和压迫。在纽约当工人的5年间,他的工资不但微薄,而且曾几次被解雇。而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反而更加激发了冯如的斗志。平日里他白天在工厂从事繁重的劳动,晚上就孜孜不倦地阅读和研究。他发愤图强,节衣缩食,购买书籍,半工半读,并经常转换工厂和工种,终于学会了多种机器制造技能,同时也具备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经过长期的努力,他通晓了36种机器,还自己发明制造出了抽水机和打桩机,并被普遍使用。而他所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也深受用户的欢迎。
  1903年,是对冯如影响极其深远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美国的莱特兄弟于12月17日制造了载人动力飞机并试飞成功,由此揭开了世界航空历史的第一页。而此时,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蹂躏的深重灾难之中。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而这场战争却发生在中国的领土上。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各自的罪恶野心,竟然在我国东三省的土地上疯狂厮杀。冯如在异国他乡得悉祖国主权被践踏,骨肉同胞遭蹂躏,发下誓言:“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他又说:“中国之强,必空中全用飞机,如水路全用轮船。”
  为了践行他的承诺,冯如开始了他艰难的飞机研制之旅。然而研制飞机并不像研制一台机器那么简单,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资金的匮乏。即使冯如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仍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到美国华侨中去募集资金,宣传他的飞机救国思想。当地华侨十分感动,但是,大多数的人还是对冯如能否制造出飞机存有质疑。冯如并不气馁,在他的宣传之下黄杞、张南、谭耀能三人为他提供了援助。虽然最后募集的资金仅有1000多美元,但他还是于1908年集资在奥克兰市创办了以制造飞机为目标的“广东制造机器厂”。尽管人少力薄,但他们却在一间租借的厂房里研制飞机。当时莱特兄弟的飞机刚研制不久,出于保持垄断地位的目的,研制飞机的所有资料都是保密的。如果要想研制出飞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了。为了解当时各国研制飞机的情况,冯如几乎把节余的钱都用来购买相关的报纸和杂志,特别对杜蒙、法曼、莱特和寇蒂斯等著名飞机设计师的设计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并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的空气动力学的知识,绘制飞机的设计图纸。他们不分昼夜地干着,攻克了一个个技术上的难关。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架飞机终于制作出来了。看着自己研制的飞机,冯如和他的伙伴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冯如和他的飞行器
矢志不移的飞行家

  1909年9月黄昏时分,在奥克兰附近冯如进行了第一次试飞,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0.8公里,离地4.57米准备作一次转弯时,螺旋桨突然停转,飞机摔在地面,冯如被摔出机外,万幸的是并没有受伤。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飞机上的零件出了一点问题。然而这次失败并未使冯如气馁。当时他父母曾多次来信催他回国与家人团聚,他周围亲友也劝他回来。冯如婉谢了亲友,并发誓说:“飞机不成,誓不回国”。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911年,由冯如设计制造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而这一年,仅与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问世不到8年。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跻身于早期世界航空之林。
  1911年1月18日早上,冯如驾驶着“冯如2号”飞机,在奥克兰琼斯街终端,靠近三藩市海湾的艾劳赫斯特广场公开试飞。飞机在地面滑行了约30.5米即凌空而上,升至约12米高,环绕广场飞行了约1600米后,向三藩市海湾飞去,然后返回,飞越奥克兰郊区的田野,徐徐降落在起飞的广场上。飞行历时4分钟。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飞行,冯如的助手们一齐拥上去向他祝贺。中西报纸再一次争先恐后地报道。美国《三藩市星期日呼声报》竟用整版通栏大标题刊出“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详细介绍了冯如的事迹。
  此时,“冯君名誉已飞腾于世界”,作为炎黄子孙,他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赢得了荣誉。孙中山称赞他说:“我们中国有杰出的人才。”这时,美国有人想用重金聘请他教授飞行技术,而冯如自到美国后“苟无成,毋宁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实现“壮国体,挽利权”的夙愿,所以他婉言谢绝了美国人的聘请,并办理了人员、飞机及制造飞机设备的离美返国手续,定于1911年2月启程回国。

  壮志未酬 英名永留世间

  1911年2月,冯如带着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碧如等全体制造厂的人员、飞机设备和造好的飞机,返回祖国。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冯如一行人顺利抵达香港,清政府派了宝璧号军舰专程迎接,将飞机和机器安置在广州郊外,他们计划在广州举行飞行表演,借以向祖国人民宣传飞机制造工业的重要意义。但因革命党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爆发,此计划未能实现。
  正当冯如陷于苦闷之中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投入到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洪流中。冯如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除了他的爱国思想和受革命风暴的激励外,主要是因为他对满清朝廷所抱的幻想已经破灭,认识到他的航空救国主张和发展祖国航空工业的抱负只有“入民国后或可实行之”。孙中山就任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以后,非常重视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他积极筹建南京机场,并在1912年2月举行中国第一次航空飞行演飞。在这次演习中,冯如等人驾驶的飞机由于中途发生了故障,飞行几丈之后就降落了,飞机也有所损坏。尽管这次演习未获得成功,但是它大大激发了当时国人的爱国热情。
  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又在广州郊区开始了他的第二次飞行表演。那一天,广州城外的天气格外晴朗,机场的周围坐满了前来观看表演的群众。中午11点左右,冯如出现在翘首以盼的群众面前,表演前,冯如先向到场参观的各界观众介绍“飞机如何利用,如何制造,如何驾驶,演说一番,各界莫不鼓掌称善”。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飞机升上了高空。冯如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雄鹰在蓝天上展翅飞翔,下面的观众无不雀跃鼓舞。但此时冯如急于增大飞行的力度和高度,便将两手所持的机关一抽,没想到用力过猛,致使飞机失速坠地,机毁人伤。
  当人们把冯如从飞机的残骸中救出来的时候,冯如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伤。观众们噙着泪水把冯如送到了医院,经抢救无效,冯如永远的闭上了眼睛。那一年,冯如只有29岁。临死前,他把失事原因简单告诉他的助手,并勉励他们“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之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他的遗言不仅勉励了他的助手,也激发了后人为国家崛起而献身的精神。
  冯如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但同时又是璀璨的一生。他心系祖国和人民,将自己的满腔才华和热血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鹰击长空几万里,英名永存人世中。即使他已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将会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STS研究中心)

  相关稿件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八 2008-08-01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七 2008-07-25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六 2008-07-18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五 2008-07-11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四 200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