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十一
吴蕴初:中国的味精大王
    2008-08-29    蒋玲    来源:经济参考报

吴蕴初(1891一1953)
  提要:
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起步的,至30年代,形成了支撑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两大支柱。其一是由吴蕴初创办的上海“天字号”化工企业集团;其二是由范旭东、候德榜合作创办的天津“永利”化工企业集团。二人素有“南吴北范”之称。他们是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为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创办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蕴初是由研制和生产味精而起步的。他研究成功廉价生产味精的方法,在我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形成了支撑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一大支柱。

  立志生产自己的“味之素”

  吴蕴初(1891一1953),字葆元,出生于1891年9月29日江苏省嘉定县(现上海嘉定县)一位清代秀士家庭。祖上几代,均以教书为业,吴蕴初的父亲吴箫舫一直从私塾教到公学,后来才做了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圣约翰大学的中文教师。一家十口,六个孩子,全靠吴箫舫的洋“束囗”度日,其生活非常清贫。吴蕴初自幼聪明好学,10岁入学,后入上海广方言馆学外语一年,因家贫辍学,回嘉定第一小学当英文教师养家湖口。不久考入上海兵工学堂半工半读学化学,以刻苦好学成为德藉教师杜博赏识的高才生。
  1920年,吴蕴初回到上海,与他人合办炽昌新牛皮胶厂,任厂长。这期间,日商在上海倾销的“味の素”,引起了他的注意,铁路沿线,大街小巷,都彩绘着甚为醒目的“仁丹”与“味の素”的广告。这种能够起到使汤、菜味道鲜美的调味品,最初是由一个德国人于1866年从植物蛋白中发现的,19世纪末,日本营养专家池田研制这种调味品获得成功,取名“味之素”,并大量应用于生产。当时的“味之素”全世界只有日本生产。吴蕴初决定同日本产品较量,生产中国自己的调味品。
  当时,日本人对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世界市场。吴蕴初为了一探究竟,首先买了一瓶日本的“味之素”回家研究,发现所谓“味之素”成分就是单一的谷氨酸钠。1921年,吴蕴初利用空余时间,和夫人一起在上海租用了一处阁楼,开始研制提取谷氨酸钠的技术。他凭借早年毕业于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科的基础,不分昼夜、寒暑进行着研制工作,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一年以后,他硬是靠着酒精灯,试剂瓶等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终于获得了第一批产品,虽然重量只有十几克。 

  获取英美专利的“佛手”商标
佛手商标,至今仍在使用中
抗战时吴蕴初捐赠的天厨号德国战机

  提取味之素工艺成功后,吴蕴初开始四处寻找投资人。当时上海有一个张崇新酱园,老板名为张逸云,在上海开有十几家分号,资产达100万银元。吴蕴初通过张逸云的合伙人找到了他。同样抱有振兴中国工业理想的张逸云当即同意,与吴蕴初合作建厂。那么这个产品该起个什么名字呢?吴蕴初想到:市场上销售最香的东西是香水,叫香精;最甜的东西叫糖精,调味品是味中精华,简称应称为味精。另外,味精是由植物蛋白质制成的,它又有一种鱼肉的鲜味,对于吃素食信佛教的人们来说,是最为适宜的。佛教徒信仰“西天佛国”,珍奇美味天上有:天上庖厨,于是就用“天厨”作为公司的名称,用“佛手”作为商标的名称。另外,吴蕴初想,既然公司、商标名称都与佛有关,那么商标图样的颜色、风格以及产品外包装的特征等也应与佛教有关,应以蓝色和黄色为主色调,这是净素的标志,以象征佛教的气息。
  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一上市,立即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吴蕴初的工艺使得他的味精成本比日本要低,产品的定价也低于日本“味之素”。产品推销的口号之一就是“国货味精”,“完全胜过日本味之素”。从五四运动后,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提倡国货的声音响遍全国各地。天厨味精的上市,正好迎合了一个历史潮流。从1923年底开始,佛手牌味精年产量由原先的几百公斤,发展到3000公斤。产品销售范围不仅扩大到国内各地,还远销到东南亚各国。但在1924年,日本首先向北洋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吴蕴初的味精工艺是抄袭日本的,不能算作发明,也不能算作自有专利。然而日本告在味精专利上的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他们是从鱼类、豆类、海藻中提取谷氨酸钠,而吴蕴初则是从谷物(面粉)中提取。而且,吴蕴初也从未见过日本人严格保密的提取工艺。因此,按照国际专利标准,吴蕴初的“味精”完全能够获得自己的专利。
  在第一回合战胜日本“味之素”后,1925年,吴蕴初将自己的生产工艺公开,在英美等国申请了专利。这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由中国人创制的化学产品第一次在国外申请专利。1926年,佛手牌味精获得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金奖。1930年、1933年,吴蕴初的味精又在世界博览会上连续获得奖项,佛手牌味精成功打入了欧洲等海外市场。日本“味之素”在东南亚的市场也被中国产品取代。吴蕴初说:为了提倡国人从事此项事业,我甘愿放弃国内的专利权!从此类似的味精厂家也兴办起来,一时间“和合粉”、“观音粉”、“味母”、“麦精粉”、“洋味素”、“鲜味晶”、“味宝”、“味王”先后蜂拥入市,国货充盈。

  铸就“天”字号企业

  在味精的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盐酸,中国当时还不能自己生产,所需要的盐酸仍要从日本进口。吴蕴初即向股东提出,建立自己的酸碱厂,自主生产盐酸。1929年,在吴蕴初的精心组织下,成立了“天原”电化厂,吴蕴初开始自己生产盐酸。“天原”的含义就是“为天厨提供原料”。1929年,天原电化厂投产,日产盐酸两吨、液碱四吨、漂白粉三吨。这些产品与味精一样,在此前的中国是空白领域。而且,这三种产品当时在中国市场都是日本产品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天原的成功,吴蕴初逐渐考虑建立自成体系的天字号化工集团。创建“天字号”系列。
  1932年,吴蕴初赴美国考察氯碱工业时,了解到杜邦公司有一套中型合成氨试验工厂停业,成套设备待售,为此十分动心。原来他早就想利用天原厂放空的氢气做合成氨,再用氨做硝酸。但是由于办氨厂和硝酸厂投资大,技术难度高,产品销路没把握,吴蕴初一直甚感踌躇。这次对方要价18万元,通过谈判,对方愿以半价成交。吴蕴初随即与张逸云取得联系,拍板成交。他共筹集资金100万元,在天原厂附近的河对面,购地造房,开办天利氮气厂。工厂取名“天利”,意为利用天然氢气。1934年春,吴蕴初又亲赴西欧考察,买下了法国的硝酸设备。为此,他还留在法国较长一段时间学习硝酸生产技术,回国后,亲自主持安装、试生产。1935年秋,天利氮气厂合成氨正式投产。
  吴蕴初在赴美考察期间,详细了解了美国通用陶瓷公司及所属厂家的制造工艺。凭着他当年做矽砖的经验,吴蕴初认为,耐酸陶器必须做到自给自足。此后,他于1935年在上海龙华镇济公滩开办陶器厂,取名“天盛陶器厂”。至此,吴蕴初已构成实力雄厚的“天字号”化工企业集团,形成了支撑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一大支柱。天厨、天原、天利、天盛4个轻重化工企业的创办,不仅形成了自成体系、配套发展的天字号集团,而且也带动了中国一系列有关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计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味精大王”成抗日模范

  吴蕴初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信念:“做一个中国人,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1937年,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吴蕴初收购了大批的核桃壳,烧制活性炭,制造防毒面具,为支援抗战,准备无偿送给当时驻扎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后因十九路军撤离上海而未能如愿)。1938年,吴蕴初又以天厨味精厂的名义,花12万元购买战斗机一架支援抗战,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献机爱国”的抗日模范.1945年9月17日,毛泽东借“重庆谈判”之机,在重庆招待了吴蕴初、范旭东等工商界上层人士,号召他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做出自己的努力。1950年10月,吴蕴初从美国返回祖国。周恩来总理高兴地对他说:“味精大王回来了,欢迎欢迎!”并希望他为新中国化学工业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
  1952年,吴蕴初的夫人吴仪因癌症不治,病故于香港。吴蕴初悲痛欲绝,心情极度恶劣,糖尿症引发了心脏病,住进华东医院。上海市长陈毅同志随即前往探望,鼓励他战胜病魔,进京工作。无奈病情恶化,于1953年10月15日下午五时与世长辞,终年62岁。临终前,他立下遗嘱,将他生前所设立的“蕴初基金会”的全部财产交给国家,并叮嘱儿子说:“你们今后要照国家指引的道路走下去”。
  吴蕴初一生对技术精益求精,始终信奉“做一个中国人,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他对事业兢兢业业,不知疲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每一步成功,无不是在内忧外患、极端艰苦、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起步的,这需要勇气和魄力,需要奋斗和进取,需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他能够将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STS研究中心)

  相关稿件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十 2008-08-22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九 2008-08-15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八 2008-08-01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七 2008-07-25
· [史话]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六 200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