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蒜你狠”,到底是谁狠?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中,价格的上涨从来就不缺乏理由与借口。但是,某个地域、某个节点的某种物价出现巨大反差和波动,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之,农产品价格的暴涨会危及到人们生活,人们在惊呼“买不起”的同时,自然会开始寻找暴涨原因。 于是,各种猜测与推测纷至沓来,自然灾害、农民、中间商,到底是谁在制造暴涨?谁才是那个最狠的角色? 自然灾害狠? 从经济学的成本决定价格理论来看,产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并根据供求关系上下波动。由此,人们很容易将大蒜等农产品价格的暴涨,归结为农产品供求失衡,即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少于需求所致。 而事实情况也是如此,无论一些政府官员或是民间学者,大多将产品价格上涨,归因为气候异常、种植面积减少等导致的供应减少,将供不应求视作“幕后推手”。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以大蒜之乡山东金乡县为例,2010年5月金乡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金乡全县约有80万亩农田,其中2010年有56万亩种植大蒜,2009年为48万亩。由于2010年天气灾害频发,大蒜减产为正常现象,但减产不会超过10%。这一数据来自金乡县农业局信息科,作为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去乡镇摸底大蒜生长状况。 2009年,金乡县大蒜总产量为51360万公斤,2010年约为56000万公斤,虽然种植面积增加8万亩带来的总量提升并不大,但无可置疑的是,价格暴涨带动的种植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抵消了天气因素带来的减产。 而且,众所周知,农产品有自己的生产流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其价格。蔬菜一类的农产品,生产周期较短,受水灾、旱灾等天气因素影响,价格出现短期波动实属正常。但是,一旦天气状况变好,供应恢复正常也无需过长周期。而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以年度为生产周期。较长的周期也决定了其价格的更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在上市半年后价格突然暴涨,绝非正常现象。 在绿豆的主产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2009年由于天气干旱,造成了绿豆总产量的明显下降。按照常理推断,在10月份新一轮农产品大量上市后,会增加市场供给,行情也会相应平稳或有所下降。但让人们大为不解的是,良好预期并没有出现,2009年9月份时,绿豆的平均批发价格为6.6元/公斤,而到10月下旬时价格未降反升,达到了8.4元/公斤,每公斤上涨1.8元,短短一个月内涨幅达到27.27%。 对于这种“天气说”,很多人并不买账。盘溪农贸市场的一位经销商就直言不讳:“要说恶劣天气导致减产,怎么其他农作物不见动静,就大蒜、绿豆这几样产品一个劲地往上涨?” 由此可见,将农产品价格暴涨完全归咎于天气,这一推论根本站不住脚;或者,仅仅天气灾害这一因素,并不足以支撑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价格飙升。 种植农户狠? 按照商品流通环节,农产品的流通需要经过两个关键环节,即农产品的种植者农户、中间批发商。要寻找推动农产品价格暴涨的“真凶”,毫无疑问,就要从这两个环节入手。 批发价从0.2~0.3元/公斤暴涨超过10元/公斤,原本让人闻起来有些刺鼻的大蒜,变成了香气四溢的稀有品。仅从第一印象,且不经过理性思考,很多人会羡慕蒜农的好运,但事实上,在这一轮涨价行情中,普通农户并没有得益,更像是一群局外人。“现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人炒蒜成千万富翁,却从没听说谁种蒜种成千万富翁的。”一位粮油贸易公司负责人表示。 即使在大蒜主产区山东、河南,2010年5月,收购商从蒜农手中收蒜的价格为3.6元/公斤,进入全国最大的大蒜交易市场——山东金乡大蒜交易市场后,价格变成4元/公斤,此后价格才一步步被“抬”到20元/公斤左右。 而关于蒜农的收入,由这一笔账可以得知:在大蒜价格疯涨的2009~2010年,每亩蒜地的蒜种费约为1100元,肥料费用为350元,耕种费80元,灌溉费为60元,塑料薄膜费为50元,再加上其他除虫、灭草的零散费用,每亩蒜地的成本高达1640元。按照每亩地产蒜1000公斤计算,每公斤大蒜的种植成本就为1.6元。即使蒜农卖出3.6元/公斤的天价,每亩地的收益也不过2000元,“一个农民种几亩地,算下来比打工强不了多少。何况还是在这样的年景里,3.6元的收购价几年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在农产品领域,一直存在着“生产者与消费者‘两头瘦’、流通者‘肥’”的现象。在这次以大蒜为首的农产品价格暴涨中,蒜农等生产者依旧没能“吃胖”。不仅如此,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他们,还最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在价格暴涨之后必然出现的下跌时(现在大蒜价格已经开始下跌),他们却仍然在扩大种植面积。 而处于“肥缺”状态的中间流通者是否都“肥”了起来? 中间商狠? 既然农民不是大蒜涨价的始作俑者,有人开始将怀疑的目光瞄准中间商。但事实上,无论是大蒜,还是绿豆,价格疯涨的同时,农产品市场上的交易却倍加冷清,并未呈现量价齐升的现象。 2010年5月27日,国家多部委联合下文,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炒作行为。这一记“重拳”,让重庆盘溪农贸批发市场的商户陈玉洲倍感无奈。 陈玉洲有十几年的大蒜批发经验,对此前的大蒜市场,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温不火。毕竟中国是产蒜大国,产量高,价格自然也低。2009年4月份时,每斤大蒜的批发价仅为0.2~0.3元,然后,从6月起,大蒜价格开始节节高升,不到半年时间就“窜”到6元。这种突如其来的暴涨,让中小批发商在惊呼看不懂之际,也只能因为手里存货不多,而眼睁睁看着别人赚得钵满盆盈。 2010年4月末,当大蒜价格再次开始疯涨,陈玉洲终于按捺不住,开始出手大量购进大蒜。当时,几乎所有的商户都在抢货,甚至还相互打气:“这价肯定还要涨!”但是,看涨的心情,终于抵不过下跌的事实,2010年“五一”过后,盘溪市场的大蒜市场“晴转多云”,价格也“跌跌不休”,跌幅甚至超过20%。大蒜价格的反差,出乎中小批发商的意料,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垂头丧气,感叹“蒜你狠”之余,也只能守着一车车高价收购的大蒜发愁。 在价格暴涨中,由于全无准备,获利并不多;但在后期的下跌过程中,也同样因为后知后觉,导致“伤势”不轻。陈玉洲等中小批发商的现状,就是一部分大蒜批发商的真实写照。 热钱在炒作? 高涨的蒜价让市民望“蒜”兴叹,也让农户和中小批发商惨淡经营,可以想见,他们都不可能是“蒜你狠”的得益者。然而,在盘溪市场,一位“2000万先生”的故事,令众多中小批发商羡慕不已。2009年,盘溪市场一位大户大量吃进大蒜,低吸高抛,一年时间内就“揽金”2000万元。 对于这则故事,盘溪市场众多大蒜经营户都表示确有此事,陈玉洲也明确表示:“人家那获取信息的渠道、资金的实力,可不是咱们这些小户比得了的!” 无独有偶,在中国大蒜之乡山东金乡县,还有一个通过收蒜获利过亿元的“传说”。一位广东姓吴的老板,在2009年收购了8000万元的大蒜,当时最高收购价在1.5元/公斤左右,收购之后储藏在金乡租来的冷库中。此后,虽然不知道他出手大蒜的价格如何,但以4元/公斤这样不算高的价格计算,其获利也在亿元以上。 的确,在大蒜为时一年左右的涨价周期中,真正大赚特赚的是那些实力雄厚的“庄家大户”。一位获利颇丰的蔬菜批发商表示,自己二十几年辛苦积攒下的几百万,在这轮行情中根本摆不上台面,包括“2000万先生”,也只能算作入门级的炒家,“这么疯的行情,没几个亿根本撬不动,真正的炒家哪会蹲在农贸市场里?” 如此,我们不免生出疑问:这些所谓“庄家大户”为什么能够如此神机妙算,能够推算出大蒜价格能够暴涨,并且还能够在暴涨前以低价大量收购?而且,这样大量购进并坐等高价出售,是否有囤积居奇的嫌疑?进而我们还可以做出推论:这一轮的大蒜价格暴涨,是否就是由此被引爆? 梳理大蒜完整的流通环节之后,一个逻辑也逐渐成型:农产品减产导致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使部分经销商囤货、故意抬高价格,大量炒作资金的入场,短时间内又引发市场恐慌,并使某一产品脱离其正常的价值轨道,并最终完成暴涨的曲线。 在被称为“大蒜华尔街”的金乡缗城路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蒜商最多时会超过千人,一位穿着极为普通的中年妇女向蒜商们兜售着饮料,“一般当年新蒜上市后,大部分将被蒜商们囤入冷库以坐地等价。估计他们手中的资金约有几个亿。”而事实上,这位妇女和丈夫手中也存有上百吨大蒜。 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热钱的大量进入,对原本已波澜四起的农产品价格而言,无疑是推波助澜。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