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酝酿打好全球碳交易“下半场”
环交所今年提速
    2010-04-13    作者:记者 方家喜/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聚焦2 国内环交所今年提速

  北京环境交易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碳卖家,但此前由于中印缺乏碳交易市场,全球主要的碳买家不得不舍近求远,到欧洲BlueNext市场或美国证券交易所去购碳,这很自然地造成了一个结果:作为卖家的中国和印度,对于自己手里的碳该卖多少钱一吨,完全没有话语权。
  为此,2008年中国最早的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开展碳市场交易。
  2009年是中国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一年,中国的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昆明等交易所相继成立。
  据记者了解,目前,大连、贵州、河北、山西等交易所也在筹备之中。今年国内的环境交易机构总数将超过10家。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说,最初中国企业不太懂行,也不清楚一个碳减排项目要进行评估、核算、验证后,才能进行交易,只能花高价请国外的中介机构代为完成。在行情最红火的时候,每吨二氧化碳减排当量在中国和欧洲的价差达到20欧元。这就是说,如果某个中介机构在中国开发了一个年减排20万吨的项目,到欧洲一倒手,就能净赚400万欧元。
  巨额的价差原本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的收益。与国际买家打交道越多,中国企业越清楚:要搞碳交易,得先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把碳作为一种资源由专人负责经营,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
  目前,大唐集团、华电、中电投等碳减排项目出产大户分别成立了大唐CDM办公室、华电龙源碳资产公司、中电投碳资产公司等,它们的职责是对公司的碳减排项目进行整合、开发与包装。如果说此前中国出口的碳项目仅仅只是原材料,那么随着专业的碳资产公司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碳项目开始成为半成品和成品,其附加值大大提高。据大唐CDM办公室负责人唐人虎介绍,该公司的碳资产售价能比普通公司高出20%至40%。 
  这些专业的碳资产公司是中国的第一批“碳开发商”,它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碳收益,也可以为国内其他公司提供碳交易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也是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碳交易中介。
  4月8日,中国光大银行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在京签订了《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协议》,由此成为国内首家碳中和银行。光大银行通过向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碳额度,用以投入符合规定的节能减排项目,以中和光大银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环保的目的。


123
  相关稿件
· 济钢 "碳交易"获益2300万欧元 2010-01-19
· 应对碳交易急需配套措施 2009-12-22
· “熊猫标准”明亮相 碳交易标准争夺战开启 2009-12-15
· 审慎参与国际碳交易体系 2009-12-14
· 联合国“禁令”催中国碳交易市场自强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