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即时素材:CNN效应
也许观赏性体育的宏大叙事走下坡路这一转变未必能彻底影响这个世界,但旁观者众多的民主模式走下坡路绝对能够产生这种影响力。我们获准接收新闻的渠道拓宽了,最终带来了政策和政治执行模式的深层次变化。当下主义的全媒体管理或许可以防范精英阶层随意制造虚假或误导性的故事,但也导致所有人总在寻找方向,对前进道路上任何一处颠簸都要做出反应,有时甚至会反应过度。 当然,直到最近,电视新闻都在试图强化传统叙事的价值观。就像电影院曾放映的那些纪实新闻片一样,电视新闻也是将现场镜头串联在一起,加入叙事的上下文。20世纪60年代早期,三大电视网—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NBC和ABC(美国广播公司)—每个周末晚上都有一档时长为15~30分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都是看起来很可靠的中年男士。这些节目拥有很高的权威性,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总是丝毫不带任何讽刺意味地用“事情就是这样”结束每期节目。日常新闻播报给所有人(从编辑到政客)提供了将零散新闻串联成故事的机会。这也是新闻学院向学生们传授的内容—如何将可能看似没有意义的新闻加工成故事。 晨报可能有更多时间对前一天发生的新闻进行消化、整理和评论,所以我们可以从晨报新闻中了解到灾难已经得到怎样的处理或者如何结束,也锁定了具体负责人,而他也可以出面表态。新闻编辑们还可以选择哪些消息暂时不宜公开,以免因事情尚未解决而让大众太过忧虑。比如,外国独裁者不可能出现在电视节目广告时段,政客们的丑闻也可能被无限期封存。正如《纽约时报》所言,要报道所有“适宜刊登”的新闻,电视新闻节目试图通过一种观众能够理解但最好在入睡前就能抛诸脑后的连贯故事,宣传美国的好处、福利和价值观。谢谢收看,晚安。 这一切都无须掩饰。政界和媒体有一个广泛共识,那就是公众并没有聪明到抓得住一天当中真正重要的新闻的地步。作为美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专家,沃尔特·李普曼在他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中提到:“真实环境太复杂、稍纵即逝,人们很难一下子就弄明白。”由于公众没有能力直接捕捉新闻,因此只能等精英阶层将所有信息及其内涵打磨成一个个简单又顺耳的故事后,再传达给他们。按照这种逻辑,公众也没有资格作为知情者参与民主活动。与此相反,公共关系专家们反而会受雇去说服人们根据自己的最大利益投票。因此,举例来说,伍德罗·威尔逊在和平年代赢得大选后转而决定参战。他雇用李普曼及其弟子爱德华·伯内斯为美国参加“一战”营造社会共识。 此后,这种模式受到了越战报道的威胁,有关美军士兵饱受战争之苦甚至犯下战争罪行的素材太多,难以再在晚间新闻播报中串联起来。当然故事从没中断过,但故事本事已超出政府及其宣传工具的控制范围。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电视新闻讲述的故事还是比约翰逊总统从下属那里了解到的情况更真实准确。我们开始出现认知失调,我们脑海中关于我们是怎样的国家和民族的那些故事,与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故事发生了冲突。在一个仍然由故事组织起来的世界里,有关越战暴行和水门事件的报道所传递的只有一个信息:坏人需要受到惩罚。 这种认知失调把美国整体带入了青春期:在那些有关我们是谁、我们捍卫何种价值的故事中,原来有很大一部分最终被证明是不真实的。就像任何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那样,我们已经准备好去亲眼看看这个世界。对特德·特纳来说,这是一个创建24小时直播新闻频道的绝佳时机。就像其他从沉迷于媒体叙事中逃离的模式一样,19世纪80年代CNN的成立和扩张似乎把我们从叙事模式中解放了出来。我们不再通过那些被广播电视网精心包装过的故事来获悉一天的新闻,我们现在能通过现场素材了解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大事。尽管CNN可能在预算、编辑经验、主持人辨识度方面不如老牌电视新闻网,但它试图将自身特色转化为优势。CNN不受传统公司的控制,因此在报道新闻时不必担心谁可能受到某条新闻的影响;滚动播出模式意味着新闻编辑室不必费心将新闻事件打包成可供夜间新闻播报的单条节目;身为有线电视台,它也可以降低观众对高成本、大手笔制作的预期;最后一点,不受限于传统叙事手法的特点让它在后“水门事件”时代更少受到质疑。和特德·特纳本人一样,CNN得以从公司控制或政府控制中解放出来,彻底摆脱新闻审查。 这也是为什么这家电视台早期受到来自传统新闻媒体、学术界以及政客们的广泛批评。CNN的报道方式与当时新闻报道准则截然不同,它让萨达姆·侯赛因直接面对美国民众讲话。在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中,CNN是唯一一家从下榻酒店窗户拍摄巴格达遭遇的第一波轰炸的新闻媒体,但也因从伊拉克政府那里获得图像传输许可而饱受批评。CNN还对摩加迪沙之战、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垮台进行了即时、全天候报道。各种从全世界范围内拍摄到的未经审查的直播画面深刻影响了公众舆论,实际上也迫使政府领导人更快地做出决策。最终,五角大楼的官员们将这种现象称为“CNN效应”。正如时任国务卿的詹姆斯·贝克所言:“这就迫使决策者尽快表明立场。我将不得不非常快速而清楚地表明我的立场。你处于一种实时状态。你没有时间深思熟虑。”贝克所要阐明的并非只是加快工作和思考的必要性,而是在实时状态下应该如何行事,因为根本没时间多想。同样,政策也不再用一种更宏大的计划或者叙事结构来衡量,而仅仅是对现实中或电视上的环境变化做出回应。当然,脸谱网的状态更新、推特的即时消息都在放大这种效应,人们甚至不需要CNN转播车或者卫星直播,就能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了解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就像CNN当初迫使老牌电视网播出原本不能播出的画面一样,现在YouTube也迫使有线电视网播出一些业余水准的画面,尽管它们事先会发布免责声明。 这种不间断的新闻报道模式使得应急反应能力成为衡量治理水平的一个新标准。像共和党策划高手弗兰克·伦茨这样的民调分析师,在观察竞选辩论时会记录电视观众对反应的即时反馈。作为民调样本的观众手持人称“民意咪表”的小设备,通过按键记录他们对候选人、新闻报道和灾难事件的第一反应。决策者们就利用这些反馈信息设计自己应对正在进行中的危机事件的处理方式。他们根本没时间多想,花上几个小时甚至整整一天来思考对策被视为缺乏决断力或软弱的表现。对于那种传说中凌晨两点打给总统先生的紧急电话,不仅要有人应答,还要立即应对,就像本能反应一样。 因此,过去所说的治国才能如今已经让位给不间断的危机处理上。国家领导人很难做到高屋建瓴,更别说提前预判了,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寻求让他们看起来权威的方式去应对不断升级的混乱局面。宏大叙事可能强化意识形态政策制定者的种族优越感和沙文主义思想(新保守主义正成为比较新的变种之一),但没有任何叙事结构的现状却使他们不断经受突发灾难的冲击。所有想要果断结束一个故事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劳的。乔治·W·布什在“9·11”恐怖袭击事件3天后就试图控制叙事脉络,于是站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前对美国民众说:“这场冲突由他人选择了开始的时间和方式,但最终将由我们来决定结束的时刻和方式。”之后,他还登上一艘航空母舰,站在一条“任务完成”的横幅前,仿佛要强调这个故事已经结束。怎奈事与愿违,在当下主义的世界里,连赶在故事之前都很难,更别提精心控制其走向了。 同样,缺失了那些通过简单故事灌输给我们的长远目标,人们对待任何事情的反应就只有恐惧。如果我们没有前进的目的地,那么唯一能让我们行动起来的理由就是摆脱威胁。我们从一个问题转向另一个问题,竭尽所能地避免灾难,世界观也更加凸显一种恐慌感。我们的新闻电视网和互联网消息更是加剧了这种危机感,通过放大最具轰动效应的负面消息来获得点击率和更高排名,但也使人们的恐惧不断加深。没错,新闻报道主要呈现的是灾难和黑暗面;在封面刊登尸体照片的报纸一定比报道鲜花展销会圆满结束的报纸更有销路。收视率的反馈是即时的,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告收入,因此就连CNN等一向独立的新闻频道也沦为时代华纳这种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巨头的附属品。一档高质量的新闻节目可能对整个电视行业的名誉有间接价值,但这种价值已没有意义—或者说,至少不足以在短时间内挽救惨败的收视率。现在,只有令人异常震惊的消息才能吸引观众。此外,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滚动新闻报道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时时都感到危机不断。我记得年轻时,度假总意味着暂时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我们要等到回家后再查收邮件和电话留言,浏览新近发生的新闻大事。但是现在,孩子们在迪士尼公园排队时还忙着给家乡的朋友发短信,似乎已经没有办法或理由把一切抛诸脑后。 这个世界正被24小时滚动播出的新闻联结在一起,我们几乎同时通过慢镜头见证卡特里娜飓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等灾难的实时画面,也同时感受到领导人在这些灾难面前是何等无能为力。CNN曾在其电视画面的一角专门播放有关英国石油公司的油井在墨西哥湾漏油的画面,坚持了长达数月。这种不断播放的画面,比如卡特里娜飓风幸存者在新奥尔良市超级圆顶体育馆前举着求助标语的画面,使人们既紧张又逐渐麻木。当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情况却没有丝毫好转,焦急之情就越来越强烈,对政府无能的印象也随之放大。 福克斯新闻台将嘉宾热线和有线频道组合在一起的做法,给了当下主义式怒火一个发声平台,因而大获成功。主持人固执己见甚至愤愤不平,让我们的皮质醇(压力荷尔蒙)保持在较高水平,似乎时刻准备着应战或逃跑。观众们对新闻播报和分析已经感到厌烦,他们更喜欢观看评论员互相攻击的晚间辩论节目。这种“拳击运动”制造出了类似戏剧的错觉,唯一不同的是这种冲突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因为它们并非真正源于现实世界,也没有真正努力寻求共识。这不过是已经老掉牙的左右派之争,改头换面重新出现在这个因“当下的冲击”而陷入恐慌的社会。昔日的“左派”如今为了进步而摇旗呐喊,比如MSNBC(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的招牌座右铭就是鼓励我们“向前看”。曾经的右派现在力主重拾20世纪早期的价值观,也就是社会保守主义。无论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两派都承诺可以缓解“当下的冲击”。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