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文字实录-让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
    2010-05-28        来源:央视网

    解说:十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释放新的信号,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不拘一格广纳群贤,人才如何迸发更多活力?《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陈伟鸿):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今天我们要来关注的是昨天闭幕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5月25号到26号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的行列。这次会议将对人才强国战略带来什么样深远的影响呢?新形势面前我们应当如何来培养人才?如何人尽其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将就此展开评论。
    今天我们现场的两位评论员是霍德明和刘戈,我们也欢迎电视机前的各位登陆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或者加入号码是123456789的QQ来表你的观点,稍候的节目当中我们将给予关注。
    好了,首先我们还是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的新闻背景。   
    解说:25号到26号,为期两天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传递出时代最强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议讲话中强调,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胡锦涛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关心人才学习和生活,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要通过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甘于奉献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善于发现人才,用人所长,不能求全责备,让各类人才和全体劳动者建设者才尽其用,各得其所;要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
    主持人:说到人才呢,我想很多人可能会马上联想到一句非常经典的电影对白,“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确实呢,人才是强国的根本,而且这样的观念可以说现在是越来越多的深入人心了,那么今天我们关注的这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到底透露出了什么样的信号?霍教授您怎么看?
    霍德明:我注意到了,总书记这次讲话提到两个,一个叫做高层次人才,第二个叫做高技能人才,有关于高层次人才我查了一下,官方说法倒是没有确切的定义,我一般想大概就是大学毕业生吧,在美国、英国大学毕业生大概占总人口的20%到30%,咱们现在大学毕业生大概占5%左右,每年600万的大学毕业生,到10年以后2020年,也不过六千万,六千万加五千万,一亿一千万,大概也占不到20%的总人口数,所以高层次人才对中国来讲还是非常欠缺的。不过,高技能人才倒是有真正的官方定义的,在“十一五”的规划里面,我们提到了,有关于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能发挥作用,并且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人员,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像这种人才一般我们叫做高级工或者是技师,高级技师呀,而我们这次规划里面在一亿一千万的所谓技能劳动人数里面要到2600万,换句话说到25%的比率,这算是高技能人才这么一个很明确的指标。
    主持人:其实我们也一直看到国家在强调要尽力的打造人才强国,那么这一次的会议释放出的这些信号,将会在什么样程度上来推动这一进程?
    刘戈:人才强国战略是在2003年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那么当时提出来这样一个战略我理解这个人才强国战略,这个“强”字,一个这个“强”当形容词讲,强大的,就是我们原来由一个人口大国建设成一个人力资源大国,现在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是人才强国。另外这个“强”呢,我觉得它在汉语里头可以作为一个使动用法,就是说人才战略的话是使国家强大一个路径,一个关键,那么现在在这样的一个,这回的话又提出来一个时间,就是十年,要通过十年的时间,我们要建成人才强国,那么怎么样衡量我们建成的是一个人才强国呢,四个指标,一个是规模宏大,一个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和素质优良这四个关健词。那么我觉得规模宏大的话,这个我觉得应该比较容易做到,因为我们现在每年培养大量的大学生、研究生,各种的技术人才,这个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有,按照我们官方的统计,1.14亿总量的人才,4686万人的专门技术人才,这个我觉得容易达到,但是我觉得可能我们的难点在后面两个,一个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就是怎么样解决有的事情没人干,有的人没事干这样的问题,同时也就是现在比如在就业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企业里头需要大量的人,但是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样的结构问题,这是和我们的产业升级密切相关的,这是我们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
    主持人:是,这样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到底该如何来解决,如何来看待我们人才强国的战略在接下来发展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着眼点。我们来看看网友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我们看到这位网友的观点他提到,“关键完善体制是关键,尽快加强人才开发制度体系的建设,为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财智,创造适宜的土壤,鼓励人才敢说敢干,愿意为国家效力,坚持不懈,形成良性循环,为适应我国快速发展来储备力量。”
    我们再看下面这位网友,他的署名叫“糊涂尊者”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发现、储备和利用,以完成我们的强国目标。”
    事实上我想很多人都在思考如果才能够真正地加快建设我们的人才强国,如何才能够激发人才的这些创新活力,其实呢一直以来许多地方都做了不少的探索和尝试,接下来我们也一块了解一下。
    解说:钣金工起薪两千,最高六千,这是在沈阳举办的一个技工专场招聘会上不少企业打出的招聘广告。《辽沈晚报》报道,在沈阳蓝领技工月薪直追本科生,因为沈阳市高级技工的供需比已经达到1:3,也就是说每三个工作岗位才有一个合适的应聘人员,而高技技师的供求甚至高达1:8,高技能人才被人们俗称为“金蓝领”,是兴起强国的一直生力军,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0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上最急需的还是技能型人才,企业坦言,找一个高级技工很难,实际上在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时候,就提出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并且做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安排部署,截至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一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2630万人,比2006年增加770万人,增长了约40%。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首先是政府引导,目前我国依托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和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已认定287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数为608.68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84.27万人,平均就业率已达到95.99%,比上年略有回升,另外促进职工岗位成才,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如吉利,先后投资创办了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其中北京吉利大学保持了近三万全日制在校学生,99.91%的高就业率。
    一些地方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各种倾斜政策,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上海、重庆等市对高级技师每人每月增加80元至230元不等的养老金。山西、河南、广东等地在高技能人才落户、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北京等地,在企业关键岗位中积极推行首席技师、首席员工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代徒传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我们刚才看到了一些地方,他们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尝试,我想所有的这些尝试目标指向性都非常的明确,就是希望能够尽快地来助推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在今天我们面对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的时候,这样的高技能人才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好像依然是供不应求,到底面对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培养和这个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二位怎么看?
    刘戈:那么现在普遍的还把人才分为蓝领人才和白领人才,那么其实这是一个传统的分法,那么就是说白领就是知识工作者,就是脑力劳动者,那么蓝领就是体力劳动者。
    主持人:按传统的说法好像是坐办公室的和在生产一线的。
    刘戈:对,其实这个分法的话现在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社会和我们现在产业升级的要求,现在需要的是什么呢,是灰领人才,所谓“灰领人才”,就是说他既具备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同时他又具有动手和操作的能力。
    主持人:兼而有之。
    刘戈:那么现在社会的话普遍需要的是这样的人才,包括编程员,包括机械工程师,电脑工程师,设计人员,甚至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电视工作者都应该称为灰领人员,灰领人才,那么他应该是兼有这方面的这样一种素质,原来我有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原来我在大学的时候,在工厂实习的时候,一个德国工程师,机械出了问题了以后,他把西装一脱钻下去他就去修去了,当时我们就觉得很诧异,这是工人干的活,工程师为什么能干呢,那么现在看的话,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灰领工作者,我们现在缺就是缺的这个。我举一个例子,我去吉利汽车,我去参观的时候,当时的话他们老板李书福就讲过,在他们刚刚开始进行汽车生产的时候招了80个大学生,都是名牌院校的这样的汽车专业,或者是机械制造专业这样的学生,结果过了一年以后,只剩下了一个,因为什么呢?他需要的是灰领,他希望他们来了以后,直接能够为他的工厂生产进行指导,同时也能动手,但是呢这些大学生他来的时候,都是以白领的心态来的,所以的话这种不匹配,互相之间的话非常别扭,所以人都走掉了,所以最后他只好他说我要办自己的大学,我办我自己的吉利大学,我办我的汽车工程学院,那么这样的话自己培养的大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就是他自己开始培养灰领,那么这样的话,现在他自己工厂里面70%的人都是他自己培养出来的。
    主持人:刚才大家都看得非常的清楚,其实刘戈所提到的这个所谓的灰领,应该就是兼具了知识,兼具了技能的这个人才。
    刘戈:对,这是我们现在这个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主持人:对对对,也有人把兼具这种本领的人称之为所谓的金蓝领。
    刘戈:对。
    主持人:就是我觉得这类的复合型的人才,可能是我们现在这种时代所需要的,但是怎么样来提供充分的条件,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成长,更好的发展,我们在哪些层面上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呢?
    霍德明:我觉得中央人才会议,这次开的其实在政策上面列举出来很明确的道路,但实际做呢,还在地方政府那里才能够做到这个。我举个例子好了,山东省2003年到2009年这个六七年的时间里面,他原来的高级人才由原来的6%提高到24.6%,人数从28.8万,增加到了103.3万,也就是说对山东省,咱们现在已经是全国经济大省了,它在这次金融这个海啸来临的过程中间,山东省的这个产业它曾经有一个升级的过程,而这些高级技能人才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据说在这个工业生产,有一个数据,大概成本上面节省了11%左右。当然了,我也注意到除了山东以外,像北京市前一阵子还出台了专门高技能人才,他让1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待遇,这是一般在大学里面好像一个教授才有这个政府特殊待遇的,但是北京市已经出台这样的政策了。另外我们看到了江苏常州,它也有把这个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纳入这个人才常州这么一个工程里面,而对于这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奖励,都有他一套的做法,所以我想针对各个地方它的产业特性,以及它本身的需求,应该在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面,还是在地方政府那里应该有很大的使劲的地方。
    主持人:是的,时势需要人才,时势也可以造就人才,到底如何确实的落实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如何能够让人才自身的价值和他们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挥呢?稍候继续我们的评论。
    解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如何培养高科技人才适应新需求?人尽其用,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大环境怎样构建?《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回到节目现场,如何来加快人才的培养,在机制和体制等方面加以落实和保障,我们的许多专家和学者也都献言献策,我们一块来看一看。
    解说:2008年12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以来,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抓住引才机遇,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实施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用五到十年时间引进两千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的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分三批,引进662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第四批千人计划的申报评审工作正在进行中。
    千人计划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各地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日报》标题为“可持续发展还需人才助力”的文章认为,一个国家能否设计出人才优化培养机制,能否按需培养人才,能否吸引人才为建设事业而奋斗,是决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如何加快吸引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人才,切实保障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光明日报》以“坚定不移的走人才强国之路”为题的社论文章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引领高端、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社论文章认为,只有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不断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主持人:在刚才的这些评论当中,我记住了这样的几个词,“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其实我想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但是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霍德明:人才呀其实他是有一个市场的,当这个人才在国际之间流动或在国内之间流动的时候,他肯定是要有好的待遇他才会就任,所以说穿了在人才的启用上面,这个待遇问题应该是很重要,像刚才小片里面我们也看到了,千人这个人才计划,实际上对于我们国内来讲,当吸引国外的人才进来的时候,固然把他吸进来了,比如大学他就把人才吸进来,但是我看到往往发生的事情就是,当我们把这个人才吸引进来以后,往往还要给他一些行政职位,这个行政职位可是跟这个人才的专业本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在行政职位上面可能要发挥他的功能的话,我觉得就和他原来的才能就有蛮大的区别,尤其是我们知道国内你要当个什么长的话,那肯定一天到晚开会呀,像这些行政职能就会浪费他很多的时间,所以尤其是要注意到人尽其才,在他的位置上面能够发挥他的作用,但是不希望把这个位子尤其在精力上面分散到其他不相关的,尤其是行政上面的这些地方去。所以我想除了待遇以外,还要让他能够感觉到在位置上面发挥他的所长,毕竟当我们想到,像建设到人才强国的时候,国家强大是最重要的目的,至于说任何人担当什么行政职位,那应该是次要的事情。
    主持人:而且我觉得这个人才的平台其实也很重要,你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多大的平台,对于他是否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这的确有着关键的作用,是不是我们这些都准备好,未来我们就不会再听到所谓的“怀才不遇”,这样的一些郁闷了,你觉得呢?
    刘戈:其实呢,我觉得很多的问题,就是说现在我们很多的,就是所谓我们刚才一直在讨论的专业技术这样的一种灰领的一种工作呢,从现在来看的话我们很多人不愿意去,就是我们的人才体系的培养,我们不具备了一个培养“灰领人才”这样一个社会最急需这样一个人才的这样一个机制,所以的话就出现了我们这个,就是我们没有人愿意去上这个蓝领,就是不得已,因为你社会自然把它分化了嘛,对吧。
    主持人:对。
    刘戈:那么这样的话呢我们没有家长,不是实在没有办法,没有人把他愿意送到这样一个培养蓝领的技工学校去学习。
    主持人:所以你看到的这个情况有的时候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跟社会需要的人才之间是脱节的。
    刘戈:对对。
    主持人:是没有办法很好的对接的。
    刘戈:像德国的话它就有很好的解决,他就是所谓的两元模式,他的企业和他的学校是结合得很紧,那么大部分人,那么在很明确,他进入的时候就是要进行“灰领”的学习,就是说他出来以后,他是一个工程师,但是他可以修机器,他可以做编程设计,他可以做很多具体的事情,但是他是工程师,那么这样的话就解决了人的心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我做这样一个人才是很光荣的,不是说一个不得已的这样一个解决方式。所以的话我们看,李书福就刚才我说到吉利汽车,他在今年“两会”上的时候有一个提案,就是说我们现在进行这样一个产业升级,我们需要人才的这样一个提升,就好像是我们的产业长得很大,但是这个孩子依然穿了一件小衣服,这样的话它必然是捉襟见肘的,所以的话怎么样鼓励各类的企业来进入到这样一个职业教育的兴办,同时也让国家这样一些职业教育的兴办最后形成这样一个多层次的这样一个办学,那么就是说让蓝领、灰领、白领以及更高端的人才形成梯次,这样的话我觉得是我们今后一个方向。
    主持人:但这个方向现在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就是这两天我采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尹蔚民部长的时候,他提到了一个例子,他说他去一个学校调研的时候,就突然发现说这个学校设置了这样一个专业,就是为高铁建设培养专门人才,因为我们现在看到在全国高铁建设是方兴未艾,所以他们这个学校的人,就是学生一进去,基本上马上就可以签约,未来的工作都有保障了,所以有了这样的按需定制人才的做法,我想这些人才他们的自身价值他们的社会价值都会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发挥。
    刘戈:凡是这样培养的学生,就是两元化培养的学生现在就业都没有问题。
    主持人:都不成问题。
    刘戈:就是我说的灰领。
    主持人:没错。那我们接下来来看一看网友刚刚发来的对人才相关的评论,我们马上来看到这位书名叫“恒达”网友,他提到,“在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之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面向市场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新型知识结构,较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
    看得出来大家对高技能人才充满了期待,而且要求也比较高,要具备这么多能力。
    再看一位“实用为主”这位网友他提到,“我觉得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应该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结合,我们在吉利大学学习”。看来他是吉利大学的学生,“学校的实训让我们所学的职业技能尽快地融入到了企业当中,有针对性,而且上手也快。”
    好了,我们在关注了他们的观点之后呢,也来看看今天的特约评论员会给出什么样的观点?
    柳斌(教育协会会长 国家总督学顾问):首先要打破原来的以文凭为核心旧的评价标准,要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核心的新的评价标准;第二点建议呢,就是应该建立与社会需求为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确定招生计划,而不是仅以学校现有的条件为依据,去考虑教育的发展,在这个方面呢作为教育系统,要加大自身的改革的力度;第三个建议,我们国家工资待遇和分配制度方面,存在着不少的不合理的现象,看贡献少,看学历多,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对科学技术人才收入待遇这些方面考虑得太少,所以在工资待遇分配制度方面要作为一个很紧迫的问题,下大功夫去进行改革。
    主持人: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人们对于人才的强烈渴望一直都存在着,所以我们也会看到像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的渴望,一直一代一代的往下传,那么我们想问问两位评论员,你们对于营造更好的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会有什么样的建议?
    刘戈:中国现在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的升级,那么这个升级的过程当中的话,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技术。那么谁来保证技术呢?那么就是人才,那么人才怎么产生呢?就是靠教育,所以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环节,所以的话你看国家现在的话,先有了国家的科学技术十年规划,那么有了教育的中长期的十年规划,那么现在又有了人才的十年规划,那么这样的话互相支撑,就是让我们的人才的升级和产业的升级能够同步,那么可能的话会对我们的产业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现在其实很多企业已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发现他们产业升级遇到了瓶颈,这个瓶颈就是人才的问题。
    霍德明:人才要培养,人才要引进,我们刚刚都已经谈得很多了,不过,我的理想应该是这么说的,其实人才还有汇集的作用,比如说美国的硅谷它一旦有产业聚集的时候,你看全世界最好的有关于IT方面人才自然而然都汇集了,所以如果说在培育阶段的话他应该是,我们意思好像他施肥,灌溉这么一个过程,但是当这个树长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其实他人才就会自动来,自动有一个人才创新的或者人才增加的一个规模效应,我觉得在如果说是,现在讲的是……

 

 

 

 

 

 

 

 

 

 

 

 

 

  相关稿件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房产税迷局难扰调控大局 2010-05-27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豆”比“肉”贵的疯狂逻辑 2010-05-26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欧洲!欧洲!风雨中的欧元 2010-05-24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欧洲:蔓延中的债务危机 2010-05-21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新政满月 观望中博弈 201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