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美食是一种包含着创新的噱头。噱头实际上就是一个市场营销的概念,营销是什么?简单说营销就是讲一个故事给消费者,你要讲得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让消费者感到新奇,也就是炒作一个概念。
■
外国大使馆的一位先生说,日本菜在我们的眼中就意味着品质,中国菜我们就觉得好吃。中国菜在外国人眼中为何品质不高?国内的西餐餐馆里,负责烹饪的都是西方国家的星级主厨。而到国外开餐馆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国人,大多都不专业、不职业,是为了生存而开个小餐馆。 中国的厨艺具有深厚底蕴,我们需要时间发扬光大。海外的中餐馆,也需要时间完成职业选手的变换,实现变革、升华。
■
中国人很直白、很实在,我们往菜里放了多少油就表现出多少油,不像西餐里面的色拉酱那么含蓄,一个蛋黄里加了10斤油。做出来的酱里看不到油,但实际上一口一口吃的全是油。
沈竹:下午茶时间,财经下午茶,天天有好茶,大家下午好,我是沈竹。今天,我们接着跟董师傅(注:号称"中国烹饪大师")还有刘光伟先生(注:《东方美食》总编辑和投资人)聊聊分子美食所引发的美食联想。都说我们中国是美食大国,但是董先生自从参加了国际美食峰会后,发现我们在技术上与国际还有差距,于是把这个新技术,即分子美食的技术引入国内。我们想知道,什么样的人群比较容易接受分子美食的技术?什么样的人群乐于追逐这种新鲜的技术? 董师傅:这是一种新技术,比较时尚前卫。可能大家觉得,是不是年轻人对它接受得更快一点?实际上,我们在经营过程中看到并不完全是这样。很多上了年纪的,或者说岁数比较大的人,比如说与我岁数相仿的中青年、中老年,看到这种技术后很感兴趣。关键在于,我们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简单地说,我们展示用分子美食的方法做的鱼籽,大家可能只会觉得很新奇而已,但是,我们如果把中国的传统美食,通过用分子技术包装起来,让它在形式上发生变化,那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沈竹:不仅是年轻人接受,可能有一些商务人士,一些上年纪的人,他也能够接受分子美食。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很务实,求实惠,我们喜欢传统菜肴的品质。吃分子美食可能我感觉新鲜了,但是吃不饱,因此,我总觉得它是个噱头。 刘光伟:实际上分子美食这个概念本身是有问题的,它不是在分子的层面上把食材做出文化,并不是加工完全按照分子程度上去定性、定量。但是,我觉得分子美食的积极意义在于倡导的一种创新。中国厨艺有几千年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倡导和鼓励厨艺的发展创新,一方面在品尝鉴赏方面有所创新,同时在微观方面也做出一些创新。 沈竹:这种创新可能就是董师傅把分子美食技术带回来的原因吧。 董师傅:刚才这个你问分子美食是不是个噱头,我觉得它就是一种噱头。这种噱头里包含着创新,我们可以采用。噱头实际上就是一个市场营销的概念,营销是什么?简单说营销就是讲一个故事给消费者,你要讲的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让消费者感到新奇,也就是炒作一个概念。所以刚才我说,分子厨艺就是一个概念而已。 沈竹:分子美食这个噱头果然成功地吸引了你想吸引的顾客? 董师傅:对。阿德里亚兄弟,费兰·阿德里亚是哥哥,阿尔贝特·阿德里亚是弟弟。 沈竹:给大家介绍一下,阿德里亚兄弟,分子美食的原创者是吧? 董师傅:对,原创者。 沈竹:他们首先实验成功。 董师傅:对,去年,阿尔贝特·阿德里亚来中国的时候,我请他解释一下分子厨艺是什么,他回答说没有分子美食。我当时就说,这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我们一直在说分子美食,他说没有分子美食。我问他,你说没有分子美食,那你做的是什么?他说他就是用新的技术,把美食呈现给喜欢它的消费者而已,就这么简单。 沈竹:他拒绝用这种概念包装自己? 董师傅:他拒绝用这种概念。 沈竹:那么他心中的这种技术是什么呢? 董师傅:他说他用了现代的高科技工具,或者说成熟的加工器具,来表现食物的质感。 沈竹:冲击? 董师傅:冲击,给消费者而已。 沈竹:这让我想起来科技进步,从蒸汽机到后来的火车,然后自行车、汽车。其实美食跟这是一样的,新技术不断推动实物的发展。 董师傅:你说的非常对。我们过去可能就是锅碗瓢盆、煎炒烹炸,后来有了微波炉,现在又有了万能蒸烤箱,科技在一步一步发展,加工技术也在发展。还有一个问题,刚才你说了,分子美食吃不饱,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个很典型的问题。 董师傅:费兰·阿德里亚曾经遇过无数次这个问题。我们看他现在的餐厅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那个"牛头犬"餐厅。 沈竹:就是西班牙最著名的一家分子美食的餐厅。 董师傅:对,叫"牛头犬"餐厅。他每年接待80000个就餐者。 沈竹:多大的餐厅? 董师傅:200个餐位。但是每年他接到的预订电话有200万个。 沈竹:那么火爆?是仅在西班牙,还是全世界都有这种情况? 董师傅:全世界。我们看到那个镜头,几部电话一直在接,一直在接。也有人说,我吃不饱,觉得不值。 沈竹:对,他是技术狂人。但我们吃的是食物,不是技术。 董师傅:对,所以他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典型,他说"我只做给喜欢我厨艺的人"。 沈竹:他在发明分子美食之前,他也是一个很好的厨师吗? 董师傅:对,他就是一个厨师。 沈竹:他把自己归为厨艺的一部分。 董师傅:对。所以,我觉得,从哥俩对分子美食的解读上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沈竹:"我只做给喜欢喜欢我厨艺的人",很有个性。 董师傅:很有个性。刚才我们实际上中心的问题已经谈到了。分子美食不是美食的全部,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方法而已。 沈竹:那你怎么看待分子美食技术对你的菜品的创新?你把分子美食当成了一个点缀?还是当成别的什么? 董师傅:分子美食对于"大董"(注:餐厅名称)的菜品而言,只是一种方法,一种衬托,一种包装,一种美化,一种辅助的作用而已。主体仍然是我。我绝对不会在我们的餐厅里让大董美食最后变成了一个大董分子。 沈竹:我理解大董的意思啊,就是你在这个国际峰会上跟国际的烹饪大师进行交流的时候,你发现他们掌握的技术是你没有的,你可能觉得没有办法融入这种国际美食的环境。但是当你有了这个技术之后,你可能觉得,推广自己的传统美食更加方便更加容易了,它是一个交流的语言方式。 刘光伟:洋为中用。洋为中用。 董师傅:我觉得你说到了一个根上。它实际上是一个工具,可能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可能是一个平台。刚才我们一直谈美食大国的概念,美食大国不是看我们消耗了多少粮食,有多少人口在吃饭。就像我们谈军事大国,并不是说你有500万军队就叫军事大国。 沈竹:你要掌握技术制高点。 董师傅:掌握技术制高点。你掌握了什么样的军事技术,足以威慑别人不敢轻举妄动。你拥有的设备足以傲视百万大军。 沈竹:两位专业的厨师,两位吃遍全世界的食客,在技术制高点层面上,如何看待中国菜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稍适休息,回来接着聊。 沈竹:财经下午茶,欢迎回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美食大国。刘先生,作为常年研究美食的专家,您觉得我们是美食强国吗?或者说别人接受中国菜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 刘光伟: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有两种比较强势的文化,或者说比较霸气的文化,一个是语言文化当中的英语。 沈竹:是,全世界人民都在使用。 刘光伟:无处不在,几乎成了世界语。但是英语是靠侵略、靠殖民形成的。再一个文化,就是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你走到世界各地,都看的到中餐馆。 沈竹:对,第一代的移民啊。 刘光伟:它是靠味道传播的。 沈竹:开餐馆起家的。 刘光伟:是靠它的自身的魅力传播的。而我们第一代的移民,1850年在美国的第一家餐馆,到今年已经是160年了,现在美国有4万家中餐厅,那么它们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沈竹:北京有5万家中餐厅,美国有4万家,那数字不小了。 刘光伟:所以说中国的这个饮食文化往往被忽略了。现在我们讲究发展文化产业,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非常响亮的牌子。 沈竹:我不知道您在国外吃中国菜有什么感受?我觉得外国的中国菜特别贵,还不好吃。 刘光伟:外国的中国菜得分区域看。在亚洲,像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菜还是蛮贴近我们的,那么在欧美呢,有很多区别,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的文化,要让当地人接受,所以要适应当地。 沈竹:口味自然就变了。 刘光伟:对,变是正常的。无须太过强调正宗,毕竟饮食是为当地人服务的。 沈竹:那按您的说法来说,那么中国菜就是一个强势的文化了? 刘光伟:从文化角度,从根基的角度是个强势的,但是,近几年由于我们国内发展的也很快,再加上我们第一代移民出去,不是职业选手,不是职业的厨师,不是职业的老板。 沈竹:是谋生存的手段。 刘光伟:对,用这种文化去生存是最好的手段,养育了几代人。我们海外的华人,得有50%以上都是靠这个生存的。 董师傅:我打断一下,您基本表达了您的思想了。我觉得中餐不是强势美食。英语,我觉得很强势,你在国际上交往的时候,不用英语是不行的,但是中餐,在国际上来讲,不吃中餐是可以的。中餐在国外只是存在于华人社区里。 沈竹:唐人街。 董师傅:当然,随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中国美食在世界各地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 沈竹:在兴起这种潮流。您提到中国菜在世界上,我就不得不提这个日本菜。 董师傅:对。我也要说这个。我们中国菜跟日本菜在世界上传播的方式不同。 沈竹:你看日本菜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啊?它卖的很贵,但是东西我们觉得也就是这样子而已,它为什么可以把自己塑造成这样? 董师傅:我还是从头说一下,刚才刘先生说到中餐在国外表达的这种形势,跟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强势美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虽然我们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中餐馆,但是这个中餐馆是第一代人,或者是第二代人到国外去被迫为了生存而建。 沈竹:被迫为了生计去做的,您觉得这种效果必然导致什么? 董师傅:所以导致我们的美食主体被迫发生了一些改变,国外很多中餐,完全不是我们国内所能够理解中餐的模样。实际上来讲,我们中餐在国外是很便宜的,它不是国外美食体系里面的主体。 沈竹:外国大使馆的一个先生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日本菜在我们的眼中就意味着品质,中国菜我们就觉得好吃。 董师傅:国内那些西餐的餐馆,比如说前门23,整个的欧美的一些餐馆全都在这里面,有西班牙的,有法国的,有意大利的,餐馆里负责烹饪的都是西方国家的星级主厨。而我们中国到国外开餐馆的,很多都是为了生存而开个小餐馆 沈竹:听明白了,第一代人的不职业、不专业造成中国菜的品质没提高。 刘光伟:对,但是你反过来看,作为一种文化,不专业的人,把中国美食能传播得这么远,你看,它普及率是非常高的。 沈竹:那要是专业的人出去了,会是什么效果? 刘光伟:所以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差距,我们有差距,我们会越来越好,我们这些职业选手如果出去就变样子了。反过来看我们文化的内涵,就是这些不专业的人,就是一个杂烩,一个炒豆芽,他们会很受欢迎。 董师傅:但问题是给谁吃?我们一定要强调给谁吃的问题?是不是我们国外的餐馆出去以后,拿去的是美国的总统的宴会是请我们中餐馆去,是不是?不是,那么我们这个全都是在唐人街的,华人社会里的我们自己吃,为什么我们自己吃呢?我们这些出去的人,到国外的这些餐馆是吃不起,或者是没法去适应那种口味。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 刘光伟:其实客观上说,这个客源是两个方面。老中有,老外也有,面向针对老外的,像这个美国有一家餐厅叫MISS周,是周信芳的三儿子开的,那是纯面向老外,是吧?像还有一个,直接就是犹太人开的,里头没有任何一个华人,他叫华馆,PF陈,是一个上市公司。 沈竹:做的是中国菜? 刘光伟:他卖的是中国概念。在正餐当中,在全球来说,从经营的角度看,他的营业是属在前几位的。 沈竹:犹太人把中国菜发扬光大了? 刘光伟:对,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强调文化产业,这个饮食文化,是很有内涵的。现在,就是需要我们挖掘它,提高它,你说日本,你刚才提到日本的这个厨艺。 沈竹:日本菜我不知道您是什么感受,就是无论在哪个地方,它都卖到最贵的价钱?它为什么可以卖到这么贵呢? 刘光伟:其实和经济是有关系的。我们国家,如果像现在这样随着经济连续再有10年、20年发展,中国的厨艺也会有大的变化。 沈竹:您同意吗?经济实力决定本土的菜肴,能卖到过高的价格? 董师傅:不但同意,还是我一直强调的。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者说上层建筑影响了经济基础。餐饮只是我们政治或者经济的一种表象而已。 沈竹:一个缩影。 董师傅:一个缩影。在日本参加美食峰会的时候,我出席了一个记者招待会,日本和欧美的记者,给我提了两个问题,让我觉得美食峰会完全是一种政治了。怎么讲呢?一个美国记者提问,你们中国的餐饮不健康,我说为什么呢?他说食品中放了很多油。确实啊,我在国内很多场合上呼吁,应该注重油的问题,尽量减少油的含量,或者说你不要汪着一层油让大伙看了不舒服,所以这个油的问题,已经不是外国人看着不舒服,我们中国人自己看着也不舒服。但是这个问题由美国记者提出来后,我觉得不舒服。不是揭了我的痛处,我觉得他怀有另外一种意思,所以我怎么回答的他呢?我说中国人很直白,我们也很实在,我们有多少油我们就表现出多少油,但是西餐里面的色拉酱,一个蛋黄打了10斤油进去,你们很含蓄,你们的酱看不到油,但是实际上一口一口吃的全是油。 沈竹:所以我吃沙拉,从来不放色拉酱,它的热量高,真的是很含蓄的表达。 董师傅:它基本全是油。而且我直言不讳地对这个美国记者说,我在纽约看到太多大胖子,我说这个怎么解释呢?这是另外的一个问题,营养的问题。说到美食,确实不止是一个简单的美食问题。包括刚才您问,"大董"为什么把分子美食引进来?当然了,有我们经营上的需要,但是我自己觉得,我作为一个专业的厨师,如果在我们这个领域里头,不能够完全洞察世界饮食的发展的趋势,或者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还是停留在我们中国的这种传统上,或者说我们只是津津乐道中国的美食博大精深,我觉得就比较短视一点。 沈竹:今天大董师傅来我们下午茶,特地穿了他最喜爱的专业的行头,其实他已经是个经理,已经是个老板了,但是自己在专业上面,还是觉得最先进的技术,也要包罗在我的菜品当中。 刘光伟:我觉得大董餐厅更大的意义,是引领着厨艺的潮流。 沈竹:我不是想问这个问题,我是想说,他把技术的制高点拿到了,但是还是没有解决品质问题。 刘光伟:我觉得这个品质的问题,你可以放心,你要对中国的厨艺有信心,10年,20年以后,中国的厨艺会走到日本菜那个阶段。 沈竹:我跟董师傅交流的时候,他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他说欧美人崇拜日本菜,根上面就是特别特别喜欢日本有一家很土很土的小餐馆,很多欧美的名厨到了日本,就都会到这家小餐馆,一个只有八张桌子的小餐馆去吃饭。这个餐馆里有什么东西,我跟您分享一下,每个月,他在这个墙壁上会换不同的画,每一个月,每一个季节,他们的服务员,包括店长,会换不同的服装,他对他们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在他们这个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说欧美人崇拜这个小餐馆,就是他们对日本菜的崇拜这么一个缩影。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或者说您听了这样的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董师傅:一句话,就是日本在学习欧美高端、先进的技术的同时,很好的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餐饮上,刚才你说到"三保留"--饰品、服装、季节菜,很好的把他们日本的文化、习俗全都在美食上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我们应当借鉴的。再说中餐,我们在运用分子美食的过程中,或者将来在运用世界上新的技术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主体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的传统的文化。 沈竹:可能日本的历史比我们要短,但是他们在餐饮,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上面,体现了对本民族的吃穿住行文化的尊重,他们的餐馆表达出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情,体现出他们的一种自尊。我们的饮食文化将来要走向世界,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态度。我们稍适休息,回来接着聊。 沈竹:财经下午茶,欢迎回来。这两天在网上流行一个词,叫"小私一族",就是成都白领阶层,他们喜欢找自己喜欢的律师,自己认为比较安全的医生。 董师傅:私人医生,私人的律师,私人的家政,确实有这么一个新词。 沈竹:"小私一族"其实就是大家的生活品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考究,对自己生活的讲究,GDP达到3000美元到一万美元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对生活越来越讲究的一种趋势。 董师傅:GDP达到3000美金的时候,整个的社会在吃穿这个层面上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3000美金以下,我们的恩格尔系数可能很高,吃穿占整个家庭支出比例很大,到了3000美金以上,我们就更注重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生活品质。 沈竹:是不是只有生活品质提高了,大家才会尊重自己的生活?也才会像日本小餐馆里面那样,尊重本民族文化?还是说这跟经济没有关系,你觉得呢? 董师傅:这跟经济是绝对有关系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还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那么我们无从谈起这个人的一种尊严,无从去谈自己生活品质。当生活的这种品质达到了一定水平的时候,人的这种自豪感、尊严体现出来,就会有进一步的渴望,希望加强自豪感和尊严。 沈竹:也就是说人越来越讲究了,刘先生,您怎么看待成都的"小私一族"? 刘光伟:我觉得还是经济。经济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精神追求会越来越多。其实,你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20年,中国的厨艺文化,中国的餐饮文化,有了非常大的飞跃。我记得我学厨的年代,到香港去参观,到美国,到日本去看,现在是反过来了,而我们到香港看不到什么,而是香港的一些同行到我们中国来看。像北京的,你像大董的餐厅,像俏江南,确实是在引领时尚,这个趋势是很猛的。 沈竹:我听说新盖起来的美国世贸大厦,俏江南已经预租了它的顶层? 刘光伟:俏江南在顶层参与了竞标。就是说它是想把中国的厨艺进行一种包装,视觉的和味道的包装,然后把它走向世界。我看未来,会有我们更多的这样优秀的餐饮企业,专业的人员,职业的选手。 沈竹:你跟俏江南的老板聊过吗这个事?他怎么说? 刘光伟:张澜女士她是很有想法的,她是想把中国的厨艺拔得高一些。她有一个想法,她说,我的俏江南,LV开到哪里,我就要开到哪里。包括这次她世贸的顶层餐厅的竞标,也体现了她这种想法,我是很赞赏的。我觉得中国的厨艺是非常有底蕴的,只是由于经济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时间。海外的中餐,也需要一个职业的选手的变换。我认为海外的中餐,面临一个变革,一次升华,所以我希望您对中餐有信心,中餐的底蕴是远远超过日餐。 沈竹:您最近好象刚从美国回来是吧? 刘光伟:对。 沈竹:跟他们那个拉斯维加斯当地的中餐馆的老板们,还有一个交流? 刘光伟:进行了一个交流。 沈竹:然后他们跟您的交流。 刘光伟:他们就是说最苦恼的就是说人才问题,他们想把它做好。那么他们受到很多限制,包括装修,厨艺,他们也很担心我们职业选手去了境外、国外,会抢了他们的饭碗,他们也面临着这样的压力。但是我想这个潮流是势不可挡。因为中国强大了。 沈竹:您觉得中国的美食界马上就要迎来一批职业选手奔向海外的场景? 刘光伟:对。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未来10年20年,在欧美的主流社会,五星级酒店都会有中国的餐厅,有中国的饮食,中国的厨艺,中国的厨师,中国的烹饪艺术家。 沈竹:但是中国菜有一个问题,它地域性特别强,比如说喜欢吃川菜的人,就会到四川找那个最土的小馆子去吃。喜欢吃粤菜的人,也会是到广东去吃早茶。人们觉得地缘因素很重要。那您作为一个品牌,走向海外的时候不可能什么都有。 董师傅:所以我觉得这是生活态度的两种表现形式。一个可能是一种非常精致,一种可能是一种文化的回归。那么,表现形式不一样,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一个问题?比如说刚才你说的,走向世界以后,如何去表达这种烹饪特色?那实际上来讲,国外可能呢,看我们中国的美食,他可能对于这种菜系的分类不是特别敏感。 沈竹:是非常粗疏的 董师傅:粗疏的。那么,因为我知道很多的外国人一说就是宫保鸡丁,或者鱼香肉丝,或者什么烤鸭,很显然,他们对中国菜风味的概念、特色的概念是混淆的。你比如说现在大董的餐厅是什么菜? 沈竹:听说您经常招待外国友人啊? 董师傅:对。 沈竹:他们看了您的菜品,会对中国菜有一个新认识吗? 董师傅:对,这点确实是我作为专业厨师很骄傲的事情。 沈竹:比如说哪个人来这,吃了什么菜? 董师傅:就说最近的这两天,一个是卢森堡的大使,卢森堡大使带着卢森堡的一个米其林的厨师来找我来交流。我们一块吃饭,看到了大董的意境菜,这种唯美的菜品以后,他们就感觉到,哎呀,震惊,不可思议。中国还有这样的菜?太绝了。但是这是我说的。我觉得,从他们的眼神里面,能看出来,他们没有想到中国有这样的菜。还有,奥地利的总统是这个礼拜来的,也是在我们店品尝大董的意境菜。我自能够感受到,奥地利的总统对菜品的佩服,并进而转变为对我们尊重。 沈竹:我觉得董师傅是特别有一个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个厨师啊。那您的这个厨师的梦想是什么?做了那么多中国菜以后。 董师傅:我们谈分子美食嘛,它是世界美食的一个流派,它表现得实际上是在世界这个餐饮的整个潮流之中的一种艺术分类。我在探索,中国菜在艺术这个层面上,如何去表达?
沈竹:曾经有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是精雕细刻,可以把萝卜雕成花,走向了内容的极端。 董师傅:我个人认为,那是我们中国菜走到一个很大的误区,绕了很大一个弯路。 沈竹:刘先生同意吗? 刘光伟:同意啊,因为我们对烹饪这种艺术的核心的理解,像雕龙刻凤的,基本上你细看,还是视觉艺术。其实烹饪不止是视觉艺术。是五觉审美的艺术。 董师傅:是一个综合的体验。 刘光伟:应该是以味觉、嗅觉、触觉为主,兼顾视觉和听觉的,我管它叫全感的艺术,是大艺术。 沈竹:其实我看董师傅这个做的菜,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很讲究,值得回味的那种精致,可能我们这些生活很忙碌的普通人,很难有闲暇去消费这种精品。那这个东西,你希望做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希望留住什么样的客人?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回报? 董师傅:很显然,这种烹饪的艺术,不是所有的餐馆都能做到。 沈竹:因为我通过您做的菜,我能感觉到一种对这个中国文化也好,对食物本身的这种在研究过程中的一种激情,或者说是一种尊重。您说过一句话,我觉得我挺感动的,就是你自己都不尊重你自己的文化,或者说你还是大盘吃肉,大口喝酒,你怎么能够体现你对自己文化的热爱?我不知道你还记得这样的说法? 董师傅:当时的原话我已经不记得了。 沈竹:你就说那个时代,就是一个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董师傅: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达的一个方式。 沈竹:我有个感触是,董师傅做完菜品,他就希望等在自己的餐馆里面,外国人进来一个,被雷倒一个。他要对这个中国的菜品做到如此的精致感到震惊,他心里有一种专业人士的满足感,我不知道你体会到了没有? 刘光伟:对,我体会到了。因为我刚才说,这个餐饮企业有很多种状态,有一种状态是追求做,九位数,十位数,甚至十一位数。 沈竹:上市,海外扩张。 刘光伟:对,那么另外一种状态,在欧美也有,就是一个大厨来做餐厅。他追求的不是营业规模,他追求的就是厨艺的领先。那么大董呢,他的厨艺应该说是,在中国厨艺当中是一个领先的状态,也就反应我们国家未来5年10年的趋势,我倒是觉得大董的厨艺是一个趋势,分子的厨艺是个小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