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太湖蓝藻我们需要何种理性
    2008-04-21        来源:三秦都市报

    针对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甚至引起了部分群众不必要的惊慌”。有专家呼吁,“对于太湖蓝藻应理性看待,不必反应过度,更不必炒作”。专家表示:“蓝藻是存活在地球上三十五亿年的生物,并不是污染的特定产物”,“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而非异常状态。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国际上此类事件多有先例……”(4月20日《无锡日报》)

    对于太湖蓝藻及其背后的水污染,惊慌失措、过分恐慌,当然不是理性做法,也无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因此,呼吁“理性对待”,不无合理性。但是,细品有关专家摆出的上述“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而非异常状态”、“国际上此类事件多有先例”、“蓝藻并不是污染的特定产物”等等相关“理性”论据,以及“不必炒作”的批评,又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个显得不那么容易释然消受的疑惑——如此“理性”说辞、辩护,是不是“理性”得有些过头了?或者说,对于太湖蓝藻:我们究竟需要何种理性?
    确实,必须承认,“太湖蓝藻已是常态”等等,均是事实,也是“理性看待”必须面对的客观前提。但如果我们承认,我们的理性应足够全面、深入的话,就不能不同样看到,这样一些更为理性所急需的客观事实——
    其一,蓝藻固然“并不是污染的特定产物”,却是严重污染不争的生动表征、具体见证。其二,太湖蓝藻虽然“已是常态”,但只是近些年人为污染之下的“常态”,而非其历史上本来固有的“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的“常态”。最后,“短时间无法改变”、“国际上多有先例”等诚然是实情,但这显然又不能成为我们不紧迫解决蓝藻问题的借口、托辞。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更大的实情是:蓝藻所表征的水污染,已到了不彻底解决治理而不可的地步,作为前车之鉴的“先污染再治理”式非科学发展观,在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前,更是亟待根本扭转。
    这些事实表明,对于太湖蓝藻,目前我们更应秉持、也更急需的其实是这样一些理性:全面直面客观现实的正视理性———既不惊慌失措、过度反应,更不心安理得、讳疾忌医。
    哲人尝言:“最大的理性是能够反思反省的理性”。具体到环境保护,这种最大理性显然只能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形势稍有好转,犹须兢慎”(温总理语)的理性,而非那种避重就轻、自以为是乃至“麻木不仁”的貌似“理性”。

  相关稿件
· 太湖蓝藻:应该重视百姓的担忧 2008-04-21
· 蓝藻再次袭击太湖,问题出在哪 2008-04-21
· “理性”与蓝藻危机感并不矛盾 2008-04-21
· 别拿“蓝藻常态”推卸责任 2008-04-21
· 蓝藻都不算反常了 还让人怎么理性看待? 2008-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