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此,专家呼吁,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短时间内无法改。公众要理性看待太湖蓝藻。
(4月20日《新京报》)
去年蓝藻暴发,导致饮用水危机。今年蓝藻提前暴发,民众如何能够不惊慌?本想让专家能够给我们吃一颗定心丸,让我们知道何时蓝藻不再暴发,何时蓝藻能够从我们眼前消失,何时我们的饮用水不再有危机,没想到专家给我们吃的却是一颗苦果——太湖蓝藻已是常态。
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让公众如何理性?专家眼中的“理性”是什么意思?难道就是让我们听天由命?难道是让我们默默承受水危机而不发一言?
诚然,太湖蓝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但太湖蓝藻却绝对不可能是常态。如果太湖有蓝藻是常态,难道没有蓝藻却是“非常态”?
或许我们回不到《大湖美》所唱的那种美丽意境,不过,我们欺望没有蓝藻的太湖有错吗?作为老百姓,我们希望拥有没有蓝藻的太湖,那样才是真正的“常态”。同样是“常态”,为何专家与民众的眼中就如此的不同?
专家提醒公众要理性看待太湖蓝藻,固然没错。但称太湖蓝藻为“常态”却无论如何难以让公众理性起来。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提醒其实是在为自己推卸责任。蓝藻在太湖上泛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保护环境严重无力。我们承认,在关部门在在整治蓝藻上确实下过功夫,但从太湖目前水质仍处于劣五类来看,其整治的力度是有欠缺的。
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这样的说法不仅无法让我们理智起来,反而会使我们更加恐慌起来。如果政府部门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他们整理蓝藻的动力又何在?其实要想使公众理性起来,要想使公众不恐慌,最好的办法就是承认自己工作的不足,将自己所工作的信息尽可能的向公众披露,让公众看到专家和政府部门已经在不断的努力,而且努力到哪一种层次。或许太湖蓝藻的治理确实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公众因为拥有足够的信息,更拥有了足够的信心,那样才不会恐慌,才会理智起来。
其实,公众恐慌的原因不在于蓝藻的短时间内无法根治,而在于政府部门的责任推卸,在于他们的无所作为。
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这句话让我们看出不少的问题,而有此思维的恐怕不仅仅限于太湖的蓝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