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各方关注。对此,专家认为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而非异常状态,并呼吁公众应理性看待(4月20日《新京报》)。
去年发生蓝藻,今年又发生了,太湖蓝藻可不“已是常态”了吗?但专家以此为据,呼吁民众“理性看待蓝藻”就有些问题了,好像是在说太湖蓝藻无法改变了,接受现实吧。“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难道蓝藻也是“蓝藻常态”的通行证?
歌里唱道: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显然太湖的“常态”应是“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而非“水上有蓝藻,水下有淤泥,水边蓝藻蓝,水底淤泥黑”。因此,“太湖蓝藻已是常态”绝对是一种“异常状态”。
公众之所以如此关注太湖蓝藻再次出现,就是担心饮用水危机再次出现,在于对“太湖污染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的不满和担忧。专家抛出的“太湖蓝藻已是常态”,非但不是“震惊”良药,反而成了“上火”干柴。
事实上,将“太湖蓝藻已是常态”用于告诫公众“理性看待蓝藻”的叙事逻辑就是:蓝藻频发不是短期内能改变的,已然类似“天灾”,与政府部门的治理举措无关。其反映的就是事故发生后的“卸责常态”:政府部门在给相关事故定性时,总是趋向于强调不可抗力,强调“天灾”因素,从而将自身责任降到最低。“蓝藻常态”的表述使用的正是“卸责常态”的逻辑和套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