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塞上江南展宏图
    2007-07-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目前,宁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共计达到670多公里,实现了全区所有市、县(区)1小时上高速公路的目标,有力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刘泉龙 摄

  宁夏首台600MW燃煤空冷发电机组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空冷发电技术,较传统湿冷发电机组节水70%,是典型的环保发电机组。图为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院内的输电网。   本报记者:刘泉龙 摄

“宁夏红”成为企业“龙头”

    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始终把知识产权作为战略性竞争资源,有效实施和运用知识产权战略,用科技打造品牌,以质量开拓市场,靠信用树立形象,目前已成为以枸杞深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中国知名企业,成为宁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详情]

“葡萄农庄”带动农民增收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扶贫移民开发区积极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结合进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路子,在昔日戈壁荒滩成功试种优质酿酒葡萄,已建成1.1万亩“葡萄农庄”,带动当地搬迁来的少数民族贫困移民进农庄打工致富、增收。[详情]

科技特派员助推新农村腾飞

    在宁夏农村生产第一线,时下正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科技服务群体——1094名科技特派员,他们投身农村,与农民群众结成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不断开拓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路子,在宁夏通过行政、市场和社会“三线推进”的模式下,建起了科技服务农业的长效机制。[详情]

将崛起亚洲最大煤化工基地

    记者近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获悉,这个偏处中国西北内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正在投巨资建设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这项被宁夏称为“一号工程”的建设项目在2006年——2010年间投资将超过1000余亿元。[详情]

“制衡治乱”引来效益倍增

    自2004年11月开始,宁夏按照“明确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的要求进行新一轮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改革。经过两年艰难探索和改革,宁夏农信社利润连续两年增长200%,实现利润总额位居全自治区金融机构之首。记者采访发现,宁夏农信社实施的“三层制衡法人结构”、“重典治乱防范信贷风险”等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详情]

“以奖代补”破解农村公路建设难题

    长期以来,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出门缺路、有路缺车”,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矛盾突出。针对农村公路建设欠账多、资金匮乏等难题,宁夏通过“以奖代补”替代原来的政府包干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修路的积极性,3年间投入1.4亿元奖励资金推动地方建成农村公路1257公里,仅相当于过去全额补贴的四分之一。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不仅让宁夏全区89%的行政村通了公交车,而且促进了城乡和谐发展。[详情]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这篇大文章

    宁夏通过用积极的劳务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务产业的健康发展,使一个总人口600万,且1/3人口具有特殊风俗习惯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连续3年实现农业人口的1/6、农村劳动力的1/3转移就业。[详情]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近年来,宁夏结合当地实际,决定利用“一二三六”工程发掘工业潜力,即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打造“两大基地”,突出“三项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实现到2011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详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