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农庄”带动农民增收
    2007-07-20    本报记者:陈晓虎    来源:经济参考报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扶贫移民开发区积极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结合进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路子,在昔日戈壁荒滩成功试种优质酿酒葡萄,已建成1.1万亩“葡萄农庄”,带动当地搬迁来的少数民族贫困移民进农庄打工致富、增收。
  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问题,宁夏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由自治区和国家共同投资15亿元在红寺堡区建设了大型扶贫扬黄灌溉工程,主要搬迁生活在海原、西吉、固原、隆德、彭阳、泾源、同心等南部山区7县贫困带上的少数民族贫困户,以及政策规定必须退耕还林还草的封山育林区和水库淹没区的农户。
  2003年,美籍华人、企业家郭俊伟、魏平夫妇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来到这里,他们被国家的移民扶贫场景所震撼,决心在这里投资农业,为农民创出增收路子。
  郭俊伟说,经过调研,他获知一些科研院所在这里的沙荒地中试种成功葡萄,便萌发在这里建立国内最大酿酒葡萄基地的想法。公司请来宁夏葡萄产业首席专家、宁夏农学院原院长李玉鼎教授,以及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世平先生在这里启动了《宁夏科冕五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加工产业化项目》。
  该项目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年批准为西部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并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及资助计划。这是全国惟一列入国家项目的葡萄产业。
  2004年春,宁夏科冕实业有限公司在红寺堡沙荒地全面投资酿酒葡萄的种植加工产业。目前已投资5300多万元,种植酿酒和鲜食葡萄1万余亩,葡萄定植成活率达95%以上,使昔日光秃的沙丘一年三季呈现一片浓绿,当地移民称这里为沙漠“葡萄农庄”。
  据调查,宁夏科冕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的栽植经验,辐射带动了当地移民对葡萄种植业的积极性,去年秋天农民自发集资,首期连片开垦了2000多亩沙荒地用于酿酒葡萄种植。
  宁夏科冕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金银说,今年是公司对“葡萄农庄”项目重点投入的一年,与其配套的企业管理中心、科研培训中心、贮运中心、酿酒中心及生态园、养殖基地等相继建设,可以带动当地农资、交通、商业、生态旅游业和农林科技的发展。项目达产后可直接安排万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每个劳动力平均年收入按6000元(500元/月)计算,当地移民每年可增加劳务收入6000万元。每年基地建设所需的羊粪等有机肥使用量将达30万立方米,肥料和运输费用每立方均价按50元计算,每年的投入将达1500万元左右,所有这些工作都要靠当地农民完成,该项目至少使1万户农民稳定增收进入小康。
  丁金银说,目前公司与农户已签订长期到“葡萄农庄”上班的用工合同达1260户。公司将利用强大的内外销售网络和能力,销售农民的葡萄产品,可真正实现“龙头企业+科研基地+葡萄农庄+上班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宁夏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原红寺堡开发区工委书记沈凡认为,“葡萄农庄”模式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创新,由此得出一个启示:即政府在扶贫工作中不能再唱“独角戏”,要调动市场和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扶贫和支农资金的使用上,要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做法,要捆绑使用,最好是用项目带动,让农民与龙头企业形成“双赢利益链”,政府在税收政策、投资环境、企业融资上强化服务功能,达到企业创业与扶贫开发、沙漠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多重价值和效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