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12-07 作者:鉴国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曾在报端读到一则消息:“第44届戛纳广告节获奖作品展”在广州闭幕,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一件中国的作品。据说,参展戛纳广告节我国派出了170人的庞大阵容,送展了不少被专家看好的作品,然而,这么多作品竟无一获奖,甚至连入围的也没有。国内铺天盖地的广告难道是“垃圾”?国内的广告水准与国际究竟有哪些差距? 事后,经代表团有关人员了解,原来西方人看不懂我们的广告。 为此,我们的一些广告人向戛纳广告节主席“发难”:看不懂中国的本土文化与唐诗,评委如何评判广告优劣?该主席回答:“那些不属你们本土文化的优秀广告,为什么你们都看懂了?”
这句话震动了感觉良好的中国广告人。 多年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严重影响着中国广告人的思维,并以此作为创作基础,结果“兵败戛纳”。事实说明,广告作品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艺术,因为,它是市场经济产物,首先要介绍产品的真实可信,其次才是匠心独具的创作;广告要打动的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消费者的心。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使用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来表达产品的特性。这样,广告才能走向世界,才能称作完美。在本届戛纳广告节获奖作品展播中,平面广告大奖被一枚小别针获得,这个广告由日本人创作,设计者在大留白的版面上用大型安全别针弯曲成汽车外形,主题是“你可信赖的汽车”。 精神境界的高低,也制约着广告创作的优劣与成败。目前国内的广告作品,大多数除追求表面热闹外,仍停留在“厂家,地址,电话,获奖证书,网址”等招徕顾客的初级水平,缺乏让人怦然心动的创意。须知,消费者走近产品,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厂家与地址”,而是产品本身。消费者在决定购买产品后,才会去关心“厂家和地址”。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告的功能不仅仅是推销产品,而是在为企业创建品牌;前者关注眼前,后者面向未来。日本人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广告策划中强调,广告语言一律用童声。他们把市场目标放在争取下一代上。这种从长计议的战略目光,值得有关人员重视并且借鉴。 中国广告兵败“戛纳”,还在提醒国人,要获得市场,必须摆脱以往老祖宗留下的“井蛙观天”的自大理念,必须与国际接轨,并以此看待创作的作品是否具有国际眼光。如果能这样,就可以务实的态度轻装上阵,变“吃一堑长一智”为“一堑不吃也长智”。只有这样,市场才会认你的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