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第一章 气候理论吓出“低碳热”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得“低碳”一词的出现率呈爆炸式增长,迅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2010年6月11日晚,在谷歌上搜索“低碳”获得了约35300000条结果,由此可见“低碳”发烧的热度。 面对“低碳”的高烧,人们容易亢奋、迷糊,虽然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倡导“低碳”,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深入大多数老百姓内心还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对“低碳”的本质内涵认识不清,就会造成各种似是而非的错误。于是,本书的上篇叙述的是“低碳热”产生过程的来龙去脉,还“低碳热”一个清晰、真实、理性的真相。本篇分四章,分别叙述低碳是如何被气候理论“吓”出来的、被环保主义“喊”出来的、被国际法“逼”出来、被经济蛋糕“诱”出来的,以此来阐明“低碳热”是这几股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历史发展新阶段的必然产物。第一章气候理论“吓”出低碳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低碳之所以热火朝天,首先是因为人类的忧患意识,“低碳”来源于人们对于气候变化有可能形成的巨大破坏力的恐惧。《2012》这部影片恰逢其时,它所煽动的世界末日的情绪让人不寒而栗,尽管人们知道,这一想象性的故事有夸大事实的成分,但是当人们回头看科学家列出的数据时,却不得不承认全球变暖是悬挂在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科学理论是解释和掌握世界规律的最为客观有效的方式,全球变暖的气候理论为低碳热提供了理论支撑。于是这一关系到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低碳”仿佛是给地球变暖开出的一剂灵丹妙药,很快成为精英人士竞相追捧的对象。于是,精英人士的呼吁、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构成了推动低碳热的第一块基石。 《2012》的警示 当印度洋海啸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向山顶一座寺庙袭来时,一位老喇嘛开始敲钟,神情自若。这是在2009年上映并引起全球轰动的灾难片《2012》中的一个镜头。这个镜头充满了东方的神秘色彩,老喇嘛那种泰然处之的表情蕴藏着一种超脱的美。 但在电影《2012》描绘的世界中,这种超脱感却并非主题。《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讲述的是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之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被称为另一部灾难电影《后天》的升级版,投资超过2亿美元,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又一力作。在这部影片中,导致世界末日来临的主要原因是淹没了整个世界的滔天洪水。 有关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预言是根据古代玛雅人的历法计算得出的,因为玛雅人的历法认为旧纪元结束是在2012年,新纪元开始也是在2012年,在这个特殊时刻,地球将发生一次毁灭性的灾难。撇开影片来观察现实世界,由于地球变暖导致海平面在上升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没有影片里那么恐怖和夸张而已。 地球变暖是需要用科学数据来证明的。在过去400~600年间,地球逐渐变暖,而20世纪的升温速度更是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段。自20世纪初以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增加了约0.6摄氏度。在过去的40年中,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2~0.3摄氏度。 地球变暖,直接导致全球海平面在此期间相应地上升了10~25厘米。而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海平面在世界各地上升的高度并不一样。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在2000年以前,孟加拉湾的海平面每年上升约3毫米,但是过去10年,这里的海平面每年上升的高度达到了5毫米。 全球变暖对沿海国家造成巨大威胁,以孟加拉国为例,它是一个低海拔的三角洲国家,人口约1.5亿,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按一些气候变化模型的预测,到2050年,如果海水上升1米,估计该国18%的沿海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2000万居民将被迫迁移。 尽管这种看似缓慢的变化和电影《2012》中的情景相距甚远。但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也不容小觑,它同样会让人类充满危机感。全球有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沿岸平原;全球前15大城市中,有11个是位于沿海或河口地区。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从1990年到21世纪80年代,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22~34厘米。这意味着,全球很多岛国和大城市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自然界的改变给民众最大的冲击不是海平面的上升,因为海平面每年上升5毫米的微妙变化,只有那些需要观测这种数据变化来进行科学研究的专家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普通民众能够觉察到的是天气的变化无常。其中,他们体会最深的是两种感觉。 第一种感觉就是“热”。 2000年后,世界各地的高温纪录一再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41.5摄氏度,破了139年来的纪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25.5摄氏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纪录。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多年以来当地的高温纪录,而中国浙江省更是快速地屡破高温纪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纪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53年来的纪录。2005年7月,美国有200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纪录。中国台湾地区的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摄氏度,破了1997年的纪录。2006年11月11日是中国香港整个11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摄氏度,比1961~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摄氏度还要高。 第二种感觉就是“冷”。 2008年,中国南方发生了罕见的冰冻天气,让当地人民一个春节都过得不安宁。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时候,会议室内大家在讨论地球变暖的话题,而窗外却是历史罕见的低温天气。就在会后不久,中国的北方城市石家庄竟然下了一场50年未遇的大雪,让整个城市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这种破纪录的罕见的冷热交加天气,让人们感觉现在的天气和青春期的小孩一样,越来越不听话了,总和自己对着干。按照主流科学家的解读,不管天气变冷还是变热,都来源于地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 除了切身感受以外,民众也相信自己的眼睛,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的画面,人们可以看见北极的冰川在融化、印度洋掀起巨浪海啸、太平洋的小岛逐渐消失、海底哭泣的珊瑚礁,等等。各种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极有冲击力的手法,以达到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效果。 更让人们确信不疑的是科学家们的结论。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资料:“气候模型显示,格陵兰岛的地区暖化情况,比全球平均高出1~3倍。冰盖模型估计地区暖化超过3摄氏度。若此情况持续几千年,最终整个格陵兰岛冰盖将会完全融化,海平面会因此而上升大约7米。” 有一种耸人听闻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面积达216.6万平方千米。83%的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常年被冰雪覆盖,形成了格陵兰冰盖——世界最大的冰盖之一,该冰盖的平均厚度达2300米,与南极冰盖的平均厚度2400米相近。格陵兰岛上冰雪的总量约为300万立方千米,约占全球总冰量的9%,冻结的水量约等于世界冰盖冻结总水量的10%。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包括伦敦在内的全球3351座城市都将淹没在海水中。 不过,令人毛骨悚然的计算还在后面。如果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全部融化的话,据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升超过60米。(南极洲接近98%的大陆面积都被冰原所覆盖,平均深度2000~2500米,已被测量的最深深度约4800米。南极洲的冰雪总量约占全球总冰量的91%。)按照这种计算,电影《2012》中的场景就将变成现实。 在我们面对这种恐吓大师们发明的计算方法会心一笑的时候,另一些带有黑色幽默的真实故事正在发生。 英国诺福克郡的简阿彻与克里斯卡廷夫妇,1987年花了4万美元在黑斯堡海边买下了一套三居室房屋。房屋面朝大海、安静舒适,本应随房价上涨趋势升值,如果在内陆,这样一套房子能卖到36万美元。但2009年,房产评估师对这处房屋评估后却告诉他们,由于海岸长期受侵蚀出现后退,住宅与大海间距已经从原来的近400米缩至60米,面临被淹没的危险,目前仅值2美元。 这些现象,和全世界普遍出现的高房价导致的怨声载道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也加强了全世界对气候变化的重视。 海平面升高还导致了国际争端戏剧化的一幕,印度和孟加拉国为孟加拉湾一个小岛的主权归属已经争执了近30年,现在,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为它们暂时解决了这个难题,因为这个小岛已经被淹没了。这两个国家经过多年谈判也无法达成共识的争端,现在已经被全球变暖解决了。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