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解读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亮点
新华社记者董峻、安蓓
安徽省舒城县棠树乡八里村的稻田和民居(2017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丁河村村民们在游览当地乡村旅游步道“塘超小径”(2018年4月24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新华社26日受权播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行动纲领。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权威专家进行解读。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
俯瞰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山下乡小溪新村(2018年6月4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浙江奉化滕头村的观光小火车在村内试通车(2018年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殷刚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规划围绕这一总要求,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
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同时,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在促进乡村生态宜居方面,提出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并确定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方面,提出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在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方面,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在促进乡村生活富裕方面,提出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如在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以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
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香园村村民在该村图书室看书(2018年8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河南省禹州市火龙镇刘沟村的村民在使用分类垃圾箱(2018年6月26日摄)。 新华社发(李嘉南摄)
河北省巨鹿县柳洼村村民在柳洼风情小镇内制作柳编产品(2017年10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围绕乡村振兴“人、地、钱”等要素供给,规划部署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地干,就离不开真金白银地投。补上乡村建设发展的多年欠账,光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韩长赋说,“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下决心调整城乡要素配置结构,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
他强调,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用于“三农”比例的政策文件,推动将跨省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调剂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广开投融资渠道,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说,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围绕推进市民化“降门槛”,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类是乡村人才,既在“育”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也要在“引”上做文章,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重中之重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曲奥乡香告村村民卓玛才让在自家开办的藏家乐里打扫卫生(2017年10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村民葛丽芳(右)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内查询养老保险信息(2018年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施家桥村乡村振兴讲习所,书法老师在家风家训课上教青少年书法(2018年8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黄汉权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规划对此设置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等5个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未来一段时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需要保持在6亿吨以上。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到2020年达到60%,2022年达到61.5%。未来5年国家将持续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农业劳动生产率——到2020年增至每人4.7万元、2022年再增至5.5万元。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到2020年提高到2.4,2022年提高到2.5。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到2020年增至28亿人次,2022年再增至32亿人次。
韩长赋强调,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分类推进4类村庄不搞一刀切
河北省滦南县东黄坨镇新户村农民在清点收获的红薯(2018年9月1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搬迁到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山下乡小溪新村居住的毛信英 (右)在村服装加工厂工作(2018年6月4日摄)。从海拔近800米的沈厝自然村搬迁到小溪新村,毛信英一家靠卖土特产和打零工家庭年收入可达6万元。 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药王阁村党员王秋利(中)在大棚内与农户一起查看生姜生长情况(2018年8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规划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4种不同类型,并明确要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说,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是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突破区。
城郊融合类村庄,积极承接城市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与城镇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红里山村,工作人员在养殖尾水处理功能区生物净化池清理水体(2018年8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在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画画(2018年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幸福村,村民腰鼓队在村口的家训广场排练(2018年4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重点是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与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统一起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类村庄将加强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保护,并在保护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适度发展特色旅游业。
搬迁撤并类村庄是指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乡村和因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这类村庄要解决好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
“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村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不能盲目超前发展,不搞齐步走。”徐林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