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0年分时租车市场规模将达117.9亿 一二线城市新中产是主力
2018-08-08 作者: 董菁 来源: 人民网

    8月3日,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EVCARD发布《2018分时租车人群大数据报告》,以EVCARD平台数据,结合CBNData消费大数据,还原分时租车用户的出行习惯及线上消费特征,洞悉分时租车作为新兴出行方式对国民生活消费的影响,甄别万亿级中国分时租车市场的风口所向。

    《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不同地区政策对分时租车行业的持续推动和扶持,以及用户对分时租车接受度和需求度的提升,共同促进了中国分时租车市场的高速增长,预计2020年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17.9亿元。从分时租车用户特征来看,以一二线城市新中产男青年为主,其中60%用户为有车一族;他们的线上消费尽显理智,热衷于购买高性价比的闲置和优惠券类产品;上班通勤、接驳代步、休闲出行则是分时租车用户的三大主要出行场景。

    一二线城市男青年是主力军,约六成有私家车

    《报告》显示,一二线城市的男性青年是分时租车用户主力军,这与一二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和基础设施布局相对更完善有关。此外相较于女性用户,男性用户的使用频率更高,超过四分之一的用户每周使用两次及以上。

    从用车时长来看,超过七成订单在30分钟以上,相比之下年轻用户用车时间更长,1-2小时及2小时以上订单占比都高于平均水平;从订单距离来看,低线级城市用户偏爱使用分时租车进行10公里以下短途和50公里以上长途旅行,高线级城市则偏爱10-50公里的中长途。

    值得一提的是,分时租车用户中约六成拥有自己的私家车,且大多为燃油车;其中已婚和有孩的人群拥车比例达到了80%。从私家车品牌来看,大众在分时租车用户中最为主流,而别克、福特和雪佛兰则更受用户的偏爱。

    已婚无孩新中产男青年占比更高,消费偏理智

    相较于整体线上消费者的性别、婚姻、年龄和人均消费力状况发现,分时租车用户中男性占比更高;已婚率较高,其中已婚无孩人群占比更高;90后、80后和85后用户的比重更高;消费力也更强。可见“上有老,下无小”的新中产男性青年是分时租车的主要用户。

    从消费类目来看,分时租车用户呈现了居家型消费特征。与“家”相关的住宅家具、大家电、家装主材和装修设计等类目商品,在他们2017年消费额占比中排名前十。

    从消费偏好来看,分时租车用户相对更乐意购买汽车后市场相关产品。在他们2017年偏好购买的TOP15类目中,装修设计及交通工具配件等相关产品更获偏爱。其中,分时租车女性用户偏爱各类消费券,男性用户更偏爱3C/电子类和电动车产品,整体呈现出分时租车用户注重性价比的实用主义消费观。

    95后70后偏爱租车出游,90后85后爱租车上下班

    有驾照没车开、有车开不了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出于经济原因、限行限号和上牌难等现实情况让越来越多用户对分时租车萌生需求。《报告》显示,目前分时租车用户的三大常见出行场景包括:上班通勤、接驳代步和休闲出行。

    对于家住近郊的通勤族而言,分时租车显然成为较大众交通工具更优的出行选择之一。从出行时长来看,1小时以内的订单占据上下班通勤场景订单的近80%;从出行距离来看,60%以上订单的出行距离在20公里以内。

    相较于主要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时段的通勤订单,接驳代步订单时间段分布较为平均,且近15%的订单发生在21:00~24:00。可见,在晚班飞机等打车难的场景下,分时租车成为很多用户的选择。

    休闲出游订单的起点都较随机,终点分布在旅游景点附近。出行距离分布较为平均,而出行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订单占比高达33%,这与景点交通及出游的悠闲心情都不无关系。

    此外,《报告》发现,不同年龄段分时租车用户的出行场景偏好亦有差异,其中95后和70前、70后和75后用户都偏爱使用分时租车进行休闲出游;90后和85后用户则偏爱使用分时租车上下班通勤;80后和85后还偏爱接驳代步场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医疗人工智能遭遇三大发展困境

医疗人工智能遭遇三大发展困境

我国医疗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三大发展困境:技术难题有待突破,准入门槛有待监管层加以明确,商业模式也亟待建立。

·层层拦蓄截断 辽河只剩“半条命”

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步伐加速

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步伐加速

针对在经营投资中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中央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形成分级分层追责和责任机制,同时对于实行重大决策终身问责。

·泸州老窖期待与南非企业开展多领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