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外部环境的明显变化,给中国经济和发展带来新课题。面对“稳中有变”的新局面,我们应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我为主,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沿着高质量发展路线砥砺前行。
当前,全球经贸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西方主要经济体相互间加大了对外贸易领域的协调力度,另一方面美国力促修改全球贸易规则。7月25日,美欧双方就贸易议题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共同努力,让非汽车类的工业制品朝着零关税、零贸易壁垒和零补贴的目标迈进。与此同时,日本与欧盟日前正式签署《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而日美贸易协定谈判也即将开谈。
在此背景下,可能形成所谓“世界新贸易秩序”的猜测不绝于耳,中国经济外部风险的不确定性似乎骤然增大。坦白地讲,这样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但低估了建立新贸易体系的困难度和复杂性,高估了中国对现行全球贸易体系的依赖度,还看低了中国庞大经济体量及其体制优势带来的转圜余地,以及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面对主要经济体在经贸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我们始终要明确两个基本认识:一是中国经济能否沿着高质量路线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是内在因素而不是外在因素决定着中国的命运。二是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实际上,中国一直在努力推进区域合作的“多边”、国家之间的“双边”等各种贸易机制,自2002年以来,中国已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进行的自贸区谈判有13个,还在与10个国家开展自贸协定联合可研或升级联合研究。
历史经验表明,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真正决定中国命运的是我们自己。过去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核心就是改革与开放,推动社会组织和治理体系不断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到决定性作用,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大水漫灌,扭转不了经济增速长期回落的趋势,同时会引发资产泡沫,对外贸易、汇率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种过度举债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从负债扩张转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这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内部改革,也是中国经济在日益严峻的外部形势中岿然不动的决定性因素。
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要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会议同时明确指出,要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会议还指出,要推进改革开放,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要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精心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表明今后宏观政策依旧“稳”字当头,而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仍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主旋律。
中国经济目前遇到的问题,更多的还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周期性问题。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用结构性政策解决结构性问题。此外,政策出现了微调但并非转向,宏观政策重心转向财政政策,可能成为结构性微调的主要手段,积极财政将是经济托底的主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中央的决定显示出抑制地产泡沫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决心,意味着中国经济不会重走举债投资、地产泡沫的老路,而是转向依靠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