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多方面来看,催生欧元的政治谈判和交易结果确实符合人们之前的预期,不过也有很多让人们感到失望和困惑的地方。正如之前人们普遍预期的那样,欧洲中央银行“整齐划一”(one-size-fits-all)的货币政策不太适应各国的具体情况。对于经济增长快的国家,譬如欧元诞生初期的西班牙和爱尔兰,利率偏低;对于经济增长势头较弱的国家,譬如21世纪初期的德国,利率又偏高。欧洲中央银行为欧元区所有国家确定统一的利率水平,但是财政政策和一般经济政策却依然由各国政府自行其是。另外,欧元挑战美元的势头似乎超过人们之前的预期,特别是2003~2008年间,美元一直处于长期贬值状态时。 尽管固定汇率和稳定的利率水平消除了外汇市场动荡,创造出了更加令人安心的经济环境,但效果却是正反两面。积极的效果是,欧洲公司经营环境得到改善,它们可以方便地在欧元区各国开展业务。消极的后果是,一些欧元区成员国,譬如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腊,经济结构改革的步伐显著放缓。加入欧元区之前,它们要么必须改革,以获取资格加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要么因外汇市场的压力迫使它们进行改革。加入欧元区之后,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改革和整体经济表现显著落后于其他国家。与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相比较,20世纪50~60年代欧洲经济重建高峰时期之后,欧洲整体经济表现其实已经陷入停顿。欧元诞生后的第一个10年里,欧元区人均收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这主要是因为德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表现相当糟糕。 欧元诞生之后,过去几十年所形成的关于欧洲的诸多迷思和观点依然挥之不去,当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关键问题是全球化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全球性的人员、产品和资金流动越来越迅速。之前有一种天真、乐观的期望,以为欧元可以保护欧洲大陆免受新兴市场国家咄咄逼人的竞争,保护欧洲大陆免受外来金融危机(譬如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冲击,但事实彻底粉碎了这种乐观幻想。结果,人们的思想和心态走向了反面。纵观欧洲大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欧元,认为欧元没有帮助提升欧洲经济,反而带来了很多不利后果:欧元迫使欧洲共同市场国家加速对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进行重组和改革,结果失业增加;欧元对国际化进程没有发挥关键影响,国际化让欧洲人倍感压力和挑战。单一货币和欧洲中央银行很快成为欧元区选民(某种程度上还有政治家们)一个方便的替罪羊。2007年1月(全球信用危机6个月前)一项民意调查表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2/3的公民以及德国超过一半的公民认为欧元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 欧共体定期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欧洲人民对于全球化普遍反感,认为全球化是对他们工作和生活水平的威胁。反感情绪最激烈的是法国和希腊,较弱的是丹麦、瑞典(两个非欧元区成员国)和荷兰。2005年,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European
Union’s constitutional
treaties)。2008年,爱尔兰全民公决也投了否决票。这充分说明欧盟各国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政策没有赢得选民的支持。民众之所以投否决票,是因为他们不满意所谓全方位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尽管有时此类不满意情绪有些无的放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