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照片 |
陕西省农业部门引导企业在传统农区推广“农田托管”模式,在不改变农户承包经营自主权和种田收益前提下,实现了粮食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专家认为,此项探索有望破解中西部传统农区粮食生产“副业化”和种粮人群“弱质化”难题,值得研究推广。
4000农户“送田入托”
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的西安市长安区是陕西省传统粮食产区,由于比较效益不高,近年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弱,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大举进城务工,粮食生产副业化、弱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科技得不到推广应用,粮食产量开始下滑,部分村庄30%的粮田秋季抛荒。 如何因地制宜破解传统农区粮食生产面临的难题?今年年初,陕西省农业厅在调研中有农民提出:城里人的孩子可以“入托”,能不能给农村人的田地办个“托管”机构。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家也看到了农业服务领域蕴藏的巨大商机。在陕西省农业厅组织引导下,陕西省第一家专门从事农业托管的企业——长丰现代农业托管公司在长安区成立。 据长丰公司总经理薛拓介绍,农田托管的具体做法是,公司把农村现有的农机专业户和有专长的农技、水电人员组织起来,成立相应的专业服务队,聘请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当顾问,全面负责农作物从种、管、收到销售的全程式服务和保障。公司承诺:农田托管后,农民的土地经营自主权不变,对土地的投资方式和收益不变。公司主要在良种、翻耕、播种、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灌溉和收获等环节,提供统一的低于市场价的社会化服务。农民自己想干的,就交给农民按公司提供的科学种田规程自己干;农民自己不想干的、无时间干的,可由公司代为管理,公司按实际服务收取费用,保证价格低于市场价。公司还承诺,托管农田低于托管前三年平均产量的,将给农民进行补偿。农田托管后,农民每亩田每季只需交纳30元托管费。 据记者调查,今年秋播期间长安区已有15个村庄3800余农户将自己家的责任田交给长丰公司“托管”,总面积1.61万亩。今年秋播期,长丰公司实现了统一播期、统一良种和测土配方施肥,不到10天就完成了全部托管田的播种任务。 长安区产粮大村中丰店村委会主任马军良说:“过去夏收夏播和秋收秋播,种子、肥料要自己买,机械、机手要自己雇,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力都要叫回来,紧赶慢赶最少也要忙一个月。不种罢,可惜;种罢,费心大、收益小,农民确实没有积极性。农田托管后,种田省心多了。”
“经验田”托管成“科学田”
长安区滦镇街道办副主任张辉认为,实行农田托管最大的好处是把“经验田”变成了“科学田”,这种模式有利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有利于优化配置农村生产要素,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潜能和增加农民种田收益。 鸭池口村委会主任张鹤年告诉记者,全村2000亩田今年全部交给长丰公司托管。公司调来4台秸秆还田机,每亩秸秆还田费用比市场价低5元;公司统一给村里配送化肥,价格每袋便宜7元钱;公司还实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每亩节省20元。仅这三项服务就把托管费用省出来了,农民当然欢迎。 鸭池口村农民张保民说,过去我们种田凭经验,特别是施肥十分盲目,我家种麦年年每亩地底肥都施18斤尿素。今年公司取土化验后才知道,地里根本不缺氮。我按公司提供的配方施肥,每亩地肥料钱节约了20元。 鸭池口村党支部书记吴三群反映,过去群众麦田除草喜欢在春节过后、不见虫灾不打药,草除不净,虫防不住。今年看了公司制定的小麦田间管理技术要点,才知道麦田除草时间要放在春节前,防虫打药的时机要早,这里面学问大了。 长丰公司总经理薛拓说,关中农民习惯早收玉米、早播小麦,省农业厅推广“两晚”增产技术,玉米晚收一周,可增产50至100斤;小麦晚播一周,可防止小麦春旺。但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耕、播都要寻机手雇机械,“两晚”技术多年无法推广。今年公司的托管基本实行“两晚”种植。估算下来,1.6万亩玉米一季至少增产5万斤。 中丰店村第三村民小组组长马鸿信反映,农田托管还有效杜绝了农村投资浪费。过去各家各户种田,全组80多户人家320亩耕地,本来有8个抽水泵、2000米水管就可保障灌溉。但全组共有抽水泵60多个,水管1万多米。一个抽水泵2000多元,1米管子最贵的40元,仅三组农民的灌溉重复投资就浪费了40多万元。现在长丰公司统一购置了深水泵,一眼井配一个,节省多了。
农田托管“化解”种粮危机
农业专家、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任富平认为,“农田托管”模式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为中西部传统农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借鉴,有利于化解当前粮食生产领域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任富平认为,良种、良法等技术到位率低是当前制约粮食增长的关键因素。从陕西省农技推广实践看,只要农民掌握关键技术,小麦和玉米亩产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不成问题。但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增加农业技术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加之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还没有发育起来,基层农技推广一直找不到有效的载体和途径。 陕西省玉米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等专家认为,通过“农田托管”,可以解决中西部传统农田粮食生产最为突出的“兼业化”、“弱质化”问题。在中西部传统农区,虽然比较效益低下,但土地仍是农民的基础性收入,农民“种不好又舍不得”,在种田和打工之间两头奔忙、两头不见利。农田托管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让务工农民放心外出,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土地产能,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有益探索。 长安区中丰店村65岁的农民马鸿钊说,家里种了6亩地,每年收种时节,在外务工的儿子、媳妇都要回来;有些家庭壮劳力回不来,田就荒着不种了,全村秋季每年要荒1000多亩田。今年田地托管了,孩子没有回来,田收得及时,种得及时。原来村里荒着的1000亩地,今年也重新种上了。 任富平认为,“农田托管”后的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消除农民种田“口粮化”倾向。按长安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小麦、玉米亩产很容易达到1000斤,但现在许多农户的亩产量只有600至800斤。今年按长丰公司的种植方式,1.61万亩小麦亩均增产100斤不成问题,可累计增产100万斤。据农业部门问卷调查,目前农户把农田托给公司管理的意愿很强烈,如果能大面积推广,将大幅提高粮食生产潜能。
[相关报道] 吉林国有粮企打破体制“枷锁”探索改革新路
在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市场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吉林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乏力,陷入亏损、挂账、再亏损、再挂账的恶性循环。 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吉林省坚持与完善中央和省储备粮体系相结合,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扶持大型粮食企业集团相结合,全力推进国有粮企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体制“枷锁”,还能有效盘活闲置国有资产,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探索出了一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新路。
[相关报道] 企业“下田”热情看涨 农民“上田”有喜有忧
记者在新疆产粮大县奇台及其周边地区采访时发现,在政策“利好”带动下,一些工商企业下乡租种农地的热情高涨,而农牧民对此有喜有忧,一方面他们期盼能有更多的增收机会,另一方面又担心土地被租走后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