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市场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吉林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乏力,陷入亏损、挂账、再亏损、再挂账的恶性循环。 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吉林省坚持与完善中央和省储备粮体系相结合,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扶持大型粮食企业集团相结合,全力推进国有粮企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体制“枷锁”,还能有效盘活闲置国有资产,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探索出了一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新路。
体制机制不活 市场竞争乏力
吉林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2004年以来基本解决老人、老粮、老账“三老”问题基础上,从2006年9月进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阶段,却一直进展缓慢,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死板、僵化,逐渐陷入亏损、挂账、再亏损、再挂账的恶性循环。 国家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没有及时转变经营机制,严重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越来越失去了推动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粮食市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主渠道作用。 在国有体制下,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干预企业经营,粮食收购价格、收多少、卖多少、卖给谁,什么时候卖,企业都无权决定,无法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记者在四平、吉林等主产区采访粮库时发现,几年来很多粮库一直在彷徨中度日,根本没能力收粮,有些粮库院内已经杂草丛生,设备上锈迹斑斑。 吉林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多年来形成数百亿的亏损挂账。经营性亏损达165亿元,其中2006年后新增41.7亿元,至今尚未得到处理。此外,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保险金、医疗费等15.9亿元。扣除不良资产影响,统算企业资产负债率110%。
创新多种形式 改革产权性质
为从根本上打破体制“枷锁”,吉林省创新上划、兼并、重组、出售、破产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因地、因企制宜进行改革,不搞“一刀切”,得到基层粮食部门普遍认可。 据了解,吉林省要求地方采用适合企业的形式进行改革。支持中央直属企业和国内战略投资者介入;鼓励现有中储粮、中粮、华粮、吉粮等大型粮食流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整合;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粮食企业改制重组,壮大民营经济。 四平市粮食局局长王佐良介绍说,四平市本级共九个国有粮库,根据各企业自身不同情况,目前改制方案已经基本制定完成:两个国债投资的国储库,准备上划到中储粮,地方以粮库资产参股,中储粮控股,形成“股份制”经营模式;五个资产良好的粮库,准备由华粮实行并购、重组,华粮对企业控股,同时要负担企业职工医保、劳保等待遇,地方以剩余资产入股;一个粮库资产负债率接近100%,还没有资不抵债,打算由中储粮兼并掉;还有一个粮库资不抵债,计划破产。 吉林市早在前两年就已经有部分粮库完成了转制。市粮食局副局长张航说,吉林市直17个粮库,从2006年以来就已经着手企业转制,有1个粮库与中储粮形成股份合作制,1个上划给华粮,还有1个小粮库出售给了民营企业。“此次改革让我们明确了方向,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落实到吉林市就是与玉米、水稻加工企业相联合。”他说:“我们打算立足本地区,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业产业化文章。” 从全省情况看,吉林省粮食局局长祝业辉介绍说,市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部分上划给中央储备粮、省级储备粮、华粮集团、吉粮集团等中省直大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部分以粮食深加工企业为龙头,与他们进行股份制联合,如长春大成、公主岭黄龙、松原赛力事达等,把粮库作为它们的原料库,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还有一部分出售给非国有粮食企业,目前已经吸引了不少福建和两广的客商前来洽谈;资不抵债的依法破产。
释放企业活力 盘活闲置资产
基层干部认为,无论从政策、市场还是企业自身角度考虑,产权制度改革都是释放企业活力、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惟一出路。 “从根本上变更企业性质,不仅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能推动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张航分析认为,任何一个大型玉米加工企业,随着其不断发展和生产规模扩大,都需要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在这种情况下,粮库与加工企业实现联合,不仅盘活了粮库的资产,也给加工企业节约了成本,实际上就是一种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吉林省省长韩长赋说,从全国形势看,由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总体进展较好,经营状况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去年全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盈亏相抵实现盈利1.67亿元,盈利省份达17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已经充分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