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文字实录-三评高盛“欺诈门” 高盛惹怒欧洲
    2010-06-07        来源:央视网

  

    高盛“欺诈门”引发欧洲连锁反应,多国纷纷展开调查,英德政府出面指责,高盛为何惹怒欧洲?《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王小丫):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今天我们继续来关注高盛涉嫌金融欺诈在欧洲引发的强烈反应,就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高盛提出诉讼后不久,欧洲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也纷纷展开了对高盛的调查。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高盛集团究竟在欧洲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会引起欧洲各国政府如此强烈的反应?欧洲债务危机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将就此展开评论。
    今天的两位评论员是黄明教授和向松祚,同时您可以登陆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或者是加入号码为123456789的QQ来参与我们的讨论,稍候我们会关注到您的留言。
    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高盛涉嫌金融欺诈在欧洲所引起的反应。
    欺诈门越洋升级,高盛在欧洲遭遇多国调查。在英国,曾经属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荷兰银行,就曾投资高盛涉欺诈事件中的投资工具,亏损8.4亿美元,是亏损最严重的一方。英国金融服务局在一份简短声明中说,经过初步调查,该局正就高盛涉欺诈事件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联络,研究高盛伦敦支行是否曾进行与此次涉嫌事件类似的交易。
    而德国对高盛的恼火一点不比英国逊色,德国IKB等多个投资机构曾投资高盛涉诈事件的投资工具,IKB的1.5亿美元投资金额几乎全数亏蚀,后来更需政府注资拯救,最终被卖盘。德国政府一名发言人对媒体表示,德国金融监管当局已经要求美国同行提供详细的情况通报,仔细评估后决定是否采取法律措施。
    而持续恶化的希腊债务危机也让欧洲人直指高盛是幕后推手,德国《镜报》文章披露,希腊债务管理者于2002年开始与高盛集团商定交易,先将政府的债务以美元和日元发行,并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将其换回欧元债务,此举本是各国政府融资的正常管道,但在希腊融资过程中,高盛以虚构交换汇率,设计了一种特殊的交换方式来实现瞒天过海。在高盛的推动下,希腊收到的欧元金额远高于10亿美元或日元在欧元市场的实际价值,这等于为希腊安排了大笔额外信贷额度,这样一来,信贷就变相成为远期交换交易。因此并不会显现在希腊的债务统计表上,借由这些交易,高盛索取了可观的佣金,欧盟称将进一步调查当中是否涉及违规。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个高盛事件在欧洲也引起了强烈的反映,欧洲各国以及他们的监管机构都在展开了对高盛的调查,黄教授您的了解当中,哪个国家反应是最强烈的?
    黄明(长江商学院教授):我觉得德国的反应是最强烈的,以及其他的欧洲大陆国家,英国也有所反应,从两个层面来说,首先呢美国证监会对高盛这么一项起诉之后,让欧洲的很多国家以及金融机构,希望对这些具体的亏损的案例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看是不是值得向高盛起诉,追诉一部分的亏损,那么这个过程中,欧洲政府当然也会配合来进行调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以德国为主的这些大陆欧洲的这些国家,多年来看到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金融产业对他们诈取了很多利润,而他们更多的主要靠制造业等等其他的辛辛苦苦赚钱,金融上没怎么赚到钱,但是现在由于金融产业对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引起这么一大场危机,他们又得跟着一块埋单了,最近希腊导致的欧元区的危机也是他们埋单过程的延续,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他们为了转移国内政治上面的一些埋怨而愤怒,找替罪羊,当然美国以及华尔街,高盛为代表的华尔街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替罪羊,因此呢,主要是欧洲,大陆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德国为主。
    主持人:不管是以德国为主,还是其他的国家,那么他们是出于对高盛的信用危机的一个怀疑还是确确实实有什么依据来指责高盛然后展开的这个调查?
    向松祚(评论员):我想欧洲指责的依据其实核心是集中在两个词,一个词就是“欺诈”,一个词是“做假证”,那么你可以说是一个词,都是作假,就是欺诈,因为欧洲为什么它要调查高盛?因为欧洲的很多机构,尽管它是在美国市场上,次贷危机在美国市场上造假,但是损失是欧洲的这些银行蒙受的损失,比如说英国的一家银行损失了8.5亿美元,德国的一个银行损失了1.5亿美元,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金融机构,也包括很多欧洲金融机构,他们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以前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这个事,那么现在高盛这个事情出来以后,他们也有可能提起诉讼。所以我觉得这个依据是存在,就是说确实有这么多金融机构在高盛出售的产品里边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个是铁的证据摆在这,这个没有话讲;第二个呢,就是说在美国众议院,美国参议院对高盛进行听政的时候,确实也截留了一些证据,说当时你这个产品是不行的,你蓄意的误导了投资者,那么希腊债务的造假也存在,因为它确实刻意的隐瞒了当时债务的水平,所以使得他当时比较顺利加入了欧元区,结果呢债务危机出来以后,发现里面有些帮忙造了假的,至少你有共谋的嫌疑,所以我觉得他这个指责的依据还是非常充分的,但是这个依据最终能不能给它定罪,能不能定它违法违规,那要看法律去判决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还期待这个法律的判决是怎么样一个尺度。好,为什么欧洲各国的反应会如此的强烈呢?现在我们再来就这个问题连线一下我们的特约评论员。
    沈中华(台湾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台湾金融管理学会理事长):高盛它做了很多研究报告,都指出来说欧洲这些国家,尤其是PIIGS(欧洲五国)并不会出事,但是它在另外一方面,又好像预先预言它会出事,所以这些国家现在知道这个现象以后,就非常的不高兴,大家就会起诉,不管这个起诉成不成立,大家就会对高盛在心中打了一个问号,将来你写的报告,我到底还要不要相信,比如说你以前写的金砖四国的报告,你后来讲原油价格会上涨的报告,高盛还自己成立了很多的研究单位,这些报告我到底要不要相信,对高盛的股价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主持人:好,感谢特约评论员,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的观众朋友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明月今天”他就“认为高盛事件是多年沉积的爆发,不仅仅是高盛本身的问题,而且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好,再来看“老儿童”,他认为“高盛是一个集代理、投资、理财自身也投资的一个投资银行的企业,问题是出在忘记自己是代理人投资的职责,就是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通过牺牲代理投资的职责来达到自身投资的收益的最大化”。
    向松祚:这个说得有点拗口,就是说高盛它作为一个投行,它其实有很多角色。
    主持人:所以对于投行的各种角色的梳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我们在注意到,大家非常关注高盛事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席卷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那么在这场危机当中,高盛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欧洲的这场债务危机因何而来?现在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进入2010年以来,一场波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酵和蔓延,危机源起希腊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与此同时,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的财政状况也并不乐观,其主权信用也受到投资者广泛猜疑。
    2010年5月6日,欧债危机引发恐慌,道琼斯指数盘中暴跌近千点,虽然5月10日,欧盟和IMF斥资7500亿欧元救助欧元区成员国,但分析人士担心,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不仅将影响欧元区经济,甚至会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造成冲击。对于欧洲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日前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说,希腊议会正调查希腊政府10年前与美国高盛政府达成的交易,高盛将被指,利用复杂金融工具帮助希腊政府掩盖债务规模,调查将聚焦事情如何走错方向,以及哪些操作有害。而彭博社专栏作家马克吉尔伯特却认为,高盛是无辜的,称高盛的行为不过出于投资银行的本性,并不存在不当之处或违法现象。
    主持人:现在我们来说一下欧洲的债务危机,在整场欧洲债务危机当中,黄教授您认为高盛它是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黄明:我觉得高盛扮演了一个,虽然没有违法,但是稍微有些不光彩的角色,但是这个角色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比方说希腊这个主权债务危机这个问题上,高盛在2000、2001年开始逐渐给希腊做了好多衍生产品的单子,其结果就是帮助希腊政府隐藏一部分的欠债,把这些欠债通过衍生产品放在资产负债表的表之外了,这样能够帮助他们绕过欧元区对他们的一些约束,那么在这个方面,可以说高盛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虽然是完全合法的,而且希腊政府也知道他们跟高盛做了什么东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主要的责任,还是在希腊政府和欧元区,所以这个事虽然高盛做的事不是特别好,但是把责任全推在高盛身上,恐怕有失公允。
    主持人:那么在整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当中,高盛扮演的角色到底是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向松祚:是光彩还是不光彩我觉得是因人而异,作为它一个全球这么有名的一个投行,他赚钱第一,唯利是图,那么它起的作用我用八个字来概括,它就是叫“推波助澜,落井下石”,什么叫推波助澜呢?因为其实,我愿意把高盛所玩的这些花招概括成叫高盛的魔术,其实也不是高盛这么玩儿,其他也这么玩儿,他们都玩得非常熟练了,那么高盛是最杰出的代表,什么叫高盛的魔术呢?你看从次贷危机到这次欧洲债务危机他玩的是一样的一个事,第一个就是我先通过一些手段,这个手段可能是有的是有造假嫌疑,有的甚至有违规的嫌疑,我把资产制造出来,制造出来以后卖给大家,希腊的债务也是一样,因为他通过希腊造假以后,他让希腊政府可以发更多的债务,这些债权其实也是这些投资者,欧洲的银行把它买过去了,是吧,然后它隐藏这个债务,使得希腊债务评级还能够维持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所以让他买,和次贷危机一样,先是制造这个产品,第二个呢,然后呢,他知道内幕消息,所以一旦这个事出来之后,他在之前,很久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决定抛空这个产品,什么叫抛空?就是说他手上可以没有希腊的债权,但是他可以让他下面的基金你就卖它,因为他预计这个债权要出问题,希腊的债权要出问题,一旦出问题,它的价格下降,他通过抛空他就可以赚钱,而且他们的抛空的手段是全方位的,就是海陆空全方位的抛空,抛空你的债券,抛空你欧洲区的股票,抛空你欧元的汇率,其实我们想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索罗斯也好,还是其他对冲基金,攻击我们香港,攻击泰国的泰铢采取的都是同一个手段,攻击香港的港币,攻击香港的股市,攻击香港的其他金融资产全部给你抛空,抛空你守不住,那他就赚大钱。所以这个手段,然后呢,他抛空之后,然后他再散布这个消息,散布你这个消息说,欧元区马上要崩溃,欧洲的债市这些都要赖债了,都可能要崩盘了,这些财政的赤字会继续的居高不下,他各种坏消息一出来,然后其他的人,特别是很多的中小投资者,根本就不明内情的现在就恐慌了,恐慌我一起抛这些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价格一下降,完蛋,然后他赚大钱,所以他是要推波助澜,落井下石,核心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赚钱,他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赚钱。
    主持人:恐慌对这个市场的影响也是相当大。
    向松祚:当然是相当大。
    黄明:我想补充一下,就是我觉得欧洲政府,尤其是希腊危机这一系列的事,对美国一些金融机构所扮演的角色不是特别喜欢,首先美国评级公司把欧洲的主权债不断的评级下降,另外呢,以美国为总代表的对冲基金以及投行的一些自营业务不断地去落井下石来打这些主权债,导致这些主权债国家的赔偿能力承受不了,那么这个过程中我想补充说的一句,就是至今还没有证据,就是高盛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特主要的角色,但是有一点,高盛作为华尔街最优秀的投行,免不了也承担了美国资本市场的一部分的责任和责难,所以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欧洲人的愤怒主要是冲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华尔街去的。
    主持人:这是一个情绪的指向。
    黄明:情绪的指向。
    主持人:那么对于欧洲的这场主权债务危机,高盛在其中到底是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就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连线我们的特约评论员。
    丁纯(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高盛可以说它是整个希腊为首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主要的推手,之所以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希腊债务危机冒出来,实际上是因为高盛作为一个知情者,它在市场上不断地在赌,希腊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也就说使得CDS(信用违约掉期)的价格不断上升,打个形象的比喻,它就是给邻居的房子去买一个火灾的保险,然后去纵火,然后它去获得赔偿,所以实际上它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的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当然本身这个交易它跟希腊做的,实际上当时跟葡萄牙,跟意大利等等有好多的投行在做这个事,它是在整个一个所谓金融创新的合法的框架底下,做了好多有利于它自己的唯利是图的一些东西,所以这一点来讲,实际上对整个主权债务危机的解决是起了一个非常负面的作用。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高盛涉嫌欺诈事件的阴云现在也笼罩到了欧洲,让欧洲的这个经济又出现的更多的未知数,那么究竟暴露了欧洲的监管体系有哪些漏洞?事情将会进一步的如何发展呢?稍候继续我们今天的评论。
    是推波助澜?还是落井下石?高盛在欧洲债务危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多方质疑,深层反思,欧洲全面金融监管面临严峻挑战,《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我们今天关注的是高盛事件对于欧洲危机的一些影响,现在我注意到,有一些朋友发来了一些漫画,我们请两位评论员来解读一下。
    黄明:我觉得这个漫画可以这么来看,就是高盛在资本市场上扮演了多重角色,一方面他可以通过卖各种各样的衍生产品,几乎就相当于给大家兜售了一些保险的这种产品,另外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从某种意义上也增加了这些风险的发生,而这些风险恰恰是高盛去兜售保险业务的,因此两头算,同时他对市场的不稳定性,有他应该承担的责任。
    主持人:高盛被指欺诈事件在欧洲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现在我们就来通过各方媒体的观点来了解一下。
    根据英国《独立报》的报道,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皮戈在2001年时就曾发表论文,讨论欧洲某些政府的债务问题,并引发广泛讨论,政府雇佣华尔街银行,为其开发规避欧盟债务规定的产品,这将可能产生一种致命的互惠关系,并且一旦政府和华尔街确立了这种关系,将来难以对这些银行进行监管。
    人民网转载德国《镜报》的观点认为,美国金融巨头高盛在希腊债台高筑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说,高盛利用金融衍生品作为马甲,合法的规避了欧盟有关赤字的规定,成功的帮助希腊政府掩盖赤字的真实情况。
    《金融时报》的评论说,法律迟早会对高盛在处理利益冲突方面的行为做出规范,在高盛公司里,区分其客户和竞争者之间的那条线经常是模糊的,因此高盛处理希腊业务的方式才会招致愤怒的指责。《金融时报》认为,高盛必须理清这条区分客户和竞争者的界限,才能在未来避免可能引发更多的麻烦。
    主持人:大家都这么说,就说全球最富盛名,历史最悠久的投资银行,在出现了“欺诈门”事件,那这也就是说给金融监管敲响了警钟,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教训的问题,这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什么样的教训?尤其是给经营监管系统提供什么样的教训?
    黄明:我觉得最重要的教训就是认识到市场,放任自流,不一定做的全是好事,在美国为代表的学术界,几十年来不断倡导理性市场理论,也就是说政府不要管,放手让市场去做,市场自然而然会做好事的,那么这一点我们也看到了,是不成立的。那么接着往前如何走呢?我觉得欧洲政府一定得需要跟美国政府携手来处理这些问题,当欧洲政府就像德国最近做的事,单方面的把金融市场加严的时候,只会逼着金融市场不断地流向美国,而美国就更加的主宰全球的金融市场,因此呢,必须多方合作,一块儿制定好的监管方案。那么我觉得好的监管方案应该很简单,对投行的业务一分为二,对社会有益的,融资、上市等等业务,包括兼并收购业务,甚至包括最简单的一些衍生产品的业务,一定要,不要去过度监管,让它好好的发展,但是对容易引起欺诈的某一些复杂的衍生产品,尤其是场外的一些复杂衍生品的业务,当然应该加强监管,所以思路应该是蛮简单的。
    主持人:目前看来,这个高盛事件在欧洲的调查还没有一个水落石出的一个结论,那么两位认为,在这个高盛事件的演变,这个“欺诈门”的事件在欧洲将会带来一个怎样的一个发展?监管部门会如何处理呢?
    向松祚:我想高盛这个事件其实对整个全球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大事件,这其实也不仅仅是美国和欧洲的这一个事情,我觉得世界上,凡是高盛在这些地区,在这些国家有业务的国家,监管部门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去检讨这个事,去调查这个事情。因为其实高盛是一个全球性的投行,它的业务遍布全世界,那么对于欧洲来讲,无非是这次有债务危机,我们前面讲的,到底高盛在这个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前面这幅漫画,其实高盛有个作用,欧洲人概括得非常的形象,就是高盛在这里面起到的作用叫什么呢?是一个纵火者的作用,什么纵火者呢?就是他买了这个邻居的房子的保险之后,然后他自己去把这个房子点着了,点着以后他就去获得这个保险的费用,但是这个,用这个非常形象的概括,高盛这个魔术是怎么赚钱的,所以我想,未来会怎么发展,我觉得欧洲首先它会反思,它现在的监管体系,当然他要去跟美国商量,也还要去跟其他国家商量,比如说这个抛空,比如说跨境的资金流动,比如说对冲基金的很多业务,比如说这种调期交易,这种东西到底要不要做,很多人是欢呼之势,非常伟大的金融创新,那么这些伟大的金融创新,如果我们放在长期的历史事件来讲,它对人类的经济体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事大家都去想了,都去认真去研究了,包括学术界也要认真去研究。那么研究出来以后,我们才能够判断,到底要不要对这些产品实施监管,还是要放任自流,这不是哪个人拍脑瓜可以做出来的;第二个,我觉得对欧洲来讲就是有一个核心问题,我们通常讲就是说“泥菩萨过河”,首先要本身硬,你比如说你的房子盖得很好,你自己本身很硬,那么即使有这个高盛来推波助澜,落井下石,来纵火,你也可能也没事,事实上,历史金融危机尽管我们指责这些投行也好,评级机构也好,指责其他的也好,说他们在里面起到很坏的作用,他们确实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他们的根源还是在本身,比如说希腊的债务情况确实很高,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的债务比例都很高,甚至德国的债务比例也是比较高,那么怎么办?这些国家需要从根本上去反思,你的赤字得降下来,你的开支得降下来,你的增收,还有一个就是你的欧元怎么变得更加强大,比如说你的欧洲的债市能不能统一?你的欧洲债市统一以后,那么债市流动性非常好,你的整个的信用评级就上去了,那么呢,不管是高盛银行还是其他的投行,就不可能再单独的去抛空希腊的债券,然后结果使得这个危机的效应扩展到其他国家,所以我觉得可以反思的,可以做的事情其实非常的多。
    主持人:现在我们利用这个时间来看一下其他的观众朋友他们有什么样的观点。“一滴楚水”认为“高盛是一家投资公司,同时又是市场里举足轻重的专家级说客,可以说他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就像刚才你说的,角色和身份的多重性。“可以理解的是基于利益第一原则,高盛会想方设法获取利益,但是另外一方面,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也让他非法摄取了更大的利益,成为了可能,因此高盛问题主要出在,一,政府不加限制的允许他同时拥有者双重身份,第二是机构,还有就是人们对他的顶礼膜拜,如果说人们多一分理智,不轻信他的言论,还会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吗?”
    现在就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听一听特约评论员他的观点。
    曹辉宁(长江商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法律上面来讲,我估计最后有可能就是高盛也不承认错误,但是它可能给一些赔偿,settle(和解)一下,这方面可能影响不是那么大,那更大的影响也就是说高盛以后再和政府来做咨询,包括销售这些产品的时候,估计可能它的市场就会萎缩了,也就是说它可能会丧失很多政府的客户,这方面对它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投资银行最大的资产,就是它的信誉,对付像高盛这样大投行的话需要两部分,一方面是需要一些新的银行出来,能跟它们竞争,竞争了以后它就会把价格弄到比较公允的地步,另外一方面各国政府,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的储备,这样的话他再跟大投行做交易的时候,他不至于处于一种极大的信息不对称的地步。
    主持人:在高盛事件之后呢,我们听到了很多指责,这些从美国的指责,还有欧洲的指责,全球的指责,甚至英国的前首相布朗就说,高盛正在遭遇道德破产,想请问两位你们对这些指责怎么看?如何来评价高盛在欧洲所做的这一切。
    向松祚:我们记住一句话,华尔街是不相信道德的,比如说索罗斯在中国演讲,他就公开讲,说在法律允许下我就是一个坏孩子,你们能把我怎么的,所以这个,我觉得不能用道德你去要求他,说你不能做这个事,这不是道德的问题,企业他为什么要赚钱,他为什么要扩大市场,那么他在法律允许下他做这个事情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我们要检讨我们的法律框架,我们的监管架构是不是合适?我觉得这才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当然在检讨这个法律框架系统,我觉得要有一个微妙的平衡,什么一个微妙的平衡呢?其实你看,华尔街也好,伦敦也好,他经过每一次金融危机之后,他的金融体系其实变得更加强大,他在全世界势力变得更加大了,这才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一次他们通过检讨,他会使得他的金融体系再上一个台阶,而不是说我这次出了问题,我就把企业全部给它限制死了,你们以后就不能做金融创新,这个微妙的平衡怎么把握?我觉得是摆在每一个国家的监管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你既不能把企业的金融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力把它扼杀掉,同时你又不能让单个企业的行为最终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黄明:从监管层应该关注投行的利益冲突,不要让他们这种利益冲突侵害了客户的利益,这是一个方面,那么投行自身也应该做点事,投行几百年的历史,以前都是家族在做的时候,都是长期股东,不愿意砸了自己家族的名声,这一次也体现出来了,最近20年来,投行都已经变成短期股东和短期职业经理人把控的这样一些机构,他们几乎不是那么认真的考虑企业的长期信誉,因此闯出了这么多的祸。那么最后一点呢,我觉得从投资者的以及跟投行打交道的客户的角度,以及整个社会媒体、官员等等的角度应该来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投行是商人,任何时候只要在法律的宽松的范围内,他的利益……

  相关稿件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三评高盛“欺诈门” 高盛在美身陷信任危机 2010-06-04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新能源汽车来了! 2010-06-03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石排镇试水25年免费教育 2010-05-31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让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 2010-05-28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房产税迷局难扰调控大局 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