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50万农民摘掉了“特困帽”
近年来,云南省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通过推进安居温饱、异地开发、劳务输出等重点工程,累计减少贫困人口近300万,40万特困农户告别了茅草房、杈杈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总结经验,实施异地搬迁扶贫功不可没。
贵州:扶贫资金分散使用见效慢
让至今还生活在不具备人类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贫困人口搬迁出来,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占全国贫困人口1/10的贵州省的扶贫实践证明,移民搬迁是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最基本的保证。然而,受资金和土地等因素制约,移民扶贫任重道远。
广西:扶贫13年 欠债近三亿
实施异地安置项目使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广西历年异地安置中为弥补无偿资金不足,从银行贷款用于异地安置项目建设形成的债务,现已达到近三亿元,时间最长达13年,最短有六年,由于不能按期还贷,银行按政策规定已将其划入“属于不良资产,列入呆账管理”。
甘肃:“留尾巴现象”成移民工作拦路虎
甘肃和宁夏是我国发展灌溉农业,异地移民扶贫的重点区域。前不久,记者走访“引大入秦”、疏勒河灌溉工程的移民安置区时发现,尽管这些工程为许多贫困人口带来福祉,但由于体制不顺、灌区基础设施不配套,一些大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留尾巴”现象,许多安置区内一些村还存在整体贫困现象,成为不和谐音符。
宁夏: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开发并重
扶贫扬黄灌溉工程,作为反贫困开发史上较大的移民工程之一,正在彻底改变原来西海固地区人民的生活。记者日前在扬黄灌溉工程的最大移民区——红寺堡灌区采访时发现,当地20多万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受生态环境、土地盐碱化以及承载能力等问题的困扰,移民区的可持续发展瓶颈正在日益凸显。
江西:突破扶贫“常数”障碍
位于江西省安远县镇岗乡境内的高峰村是个高海拔的小山村。当地农作物产量低下,水电路皆不通,人畜经常被积雪所困,村民生活极端贫困。村民黄炳生是吃一顿撑一天。2004年,黄炳生与全村120户村民集体搬出了深山,来到了集镇和县城。如今经商致富的黄炳生认为:必须要感谢两年前的那次搬迁,让他走出了大山,开阔了眼界,摆脱了贫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