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西”贫困地区的一部分,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这个地区被认为“根本不适于人类的生存”。扶贫扬黄灌溉工程,作为反贫困开发史上较大的移民工程之一,正在彻底改变原来西海固地区人民的生活。
记者日前在扬黄灌溉工程的最大移民区——红寺堡灌区采访时发现,当地20多万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受生态环境、土地盐碱化以及承载能力等问题的困扰,移民区的可持续发展瓶颈正在日益凸显。
走出西海固
|
回族人老马从宁夏同心县搬迁到红寺堡已有六年,生活越来越富裕,家里还买了摩托车。本报记者 王莉
摄 |
“我们从西海固搬到红寺堡已经六年多了,先是在家种地,后来又外出打工,攒了些钱。如今已经买了装载机、工程车,生产和经营两不误,全家六口人年收入有九万元。”回族人马英成坐在一砖到顶、宽敞明亮的新房中自豪地告诉记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马英成如今是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大河乡七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作为八年前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灌区第一批建成的八个试点移民村之一,大河乡七村如今人均收入超过了2200元,大部分村民已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记者随后又来到了红寺堡灌区最后搬迁过来的南川乡。这里风沙相对较大,土地相对贫瘠,但今年前10个月,全乡4.5万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900多元,比起移民前每年仅有的几百元人均收入而言,移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甲天下”之称,搬迁成为解决当地贫困境遇的惟一出路。1998年年底,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灌区开始建设,并迎来了第一批来自西吉、海原、原州和泾源等县(区)的贫困户。
经过八年的艰苦创业,红寺堡开发区已经形成了20多万人的移民规模。目前,红寺堡已经形成了草畜、中草药种植和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其中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和一年生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21万亩,羊只饲养量40多万只,存栏量30多万只。
红寺堡开发区宣传部副部长苏达志告诉记者,马英成老人所在的红寺堡大河乡七村只是当地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红寺堡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80元,比迁出地增长了三倍,今年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超过2000元。
生态环境发出警告
在看到红寺堡灌区移民生活可喜变化的同时,记者也发现,在这个新兴的移民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正在困扰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大河乡和红寺堡镇等地,情况更为严重。
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指挥部一位负责人说,红寺堡红三干渠一带地下第三系土质透水性差,本身就容易导致局部地区出现盐碱化现象,再加上灌溉不科学,土地盐碱化问题日益凸显。
盐碱化只是红寺堡部分地区生态恶化的一个方面,土壤沙化也在不断威胁当地的生态环境。1998年后,在新灌区开发过程中,在红寺堡地区放牧的羊只相继移牧于新灌区周边荒漠的草原,使周边草原载畜量进一步超载,再加上移民的迁入和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樵采燃料和滥采滥挖中药材的问题更加突出。除此以外,随着新灌区的开发,新开土地中的原生植被也开始逐步消失,在农田防护林尚未形成之前,土壤沙化有加重的趋势。
据资料显示,与红寺堡相邻的同心、盐池、中宁和灵武四个县市所属地方,都是贫困地区。新灌区开发建设之前,境内常住人口不到一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七人。若按计划搬迁近30万人,境内居民数量将是原有人口的50倍左右,超过与之相邻的盐池全县和同心县北部各乡人口之总和,人口密度将超过200人/平方公里,成为宁夏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在一片荒漠上刚刚建立的开发区,搬迁安置如此众多的贫困人口,大大超出了土地的承载能力。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首要课题
在这片新兴的移民土地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首要课题。
宁夏农牧厅厅长赵永彪说,红寺堡新灌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得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入手,以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来推进当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应以优质牧草种植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实行压粮增草,逐渐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以林草业为重点、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体系。并通过减少夏粮、增加秋粮特别是优质秋杂粮的种植,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人工牧草、经济作物与粮食及饲料作物形成“三三制”的种植格局。
其次,根据灌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利用荒地资源,将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开发、国土整治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土层厚、集中连片、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的荒地进行开发,形成一个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型沙产业,使之成为支撑新灌区持续发展的支柱之一;对于高差大、土层薄、土质差、荒地面积小、开发费用高于平均成本的荒地,积极进行保护,有效恢复植被,待新开农田防护林体系形成后,再逐步进行开发,最大限度地保障生态安全。
第三,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宁夏扶贫办公室主任李文录告诉记者,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是国家重点移民扶贫开发项目,目前虽然为20多万移民创造了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奠定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稳固基础,但是移民发展生产的条件仍然很脆弱,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争取更多的帮扶以及资金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