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留尾巴现象”成移民工作拦路虎
    2006-11-27    本报记者:朱国亮 张泽远    来源:经济参考报

    甘肃和宁夏是我国发展灌溉农业,异地移民扶贫的重点区域。前不久,记者走访“引大入秦”、疏勒河灌溉工程的移民安置区时发现,尽管这些工程为许多贫困人口带来福祉,但由于体制不顺、灌区基础设施不配套,一些大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留尾巴”现象,许多安置区内一些村还存在整体贫困现象,成为不和谐音符。

尾巴之一:大项目“屏蔽”了小项目

    由于一些引水扶贫灌溉工程往往是投资数十亿的大项目,一些地方干部认为移民在大项目的庇荫下足以脱贫致富,大项目移民的后续扶持和管理工作往往被忽视。移民安置区的许多干部和群众希望对移民能扶上马送一程,在资金和项目上继续给予扶持和倾斜,使移民早日摆脱贫困,尽快安居乐业。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一位干部说:“我们也想帮助移民早日摆脱贫困,比如到有关部门争取一些扶贫项目。可是都被告知说,要项目的地方太多了,你们都有这么大的项目了,不能再安排其它项目了。到移民迁入地和一些国营农场争取项目,人家也说当地还有许多贫困户,没法照顾移民。而移民迁出地自身扶贫任务都难以完成,哪里还有心思管移民的事情。”
    另外,这些引水工程一般重主体工程建设而轻配套工程建设,由地方负责的平田配套工程很难及时跟进,这也制约了移民脱困的步伐。记者发现,由于一些灌区渠系不配套浇不上水,土地盐碱化、沙化严重,许多移民种地亏损,不得不出外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甚至有举家外出打工、耕地撂荒的现象出现。许多移民希望,在土地改良和渠系配套上国家给予扶持,改善他们的基础生产条件。

尾巴之二:移民补贴低 田间配套难

    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是西北地区实施较早的一个引水工程,1994年总干渠建成通水,5.64万来自甘肃中部的贫困人口移民到这里生活。永登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移民处处长王玉章说,“引大入秦”灌区移民补助很低,2001年以后经过调整,标准分别提高到兰州市内移民人均补助750元和省内其他地区移民人均补助1350元,但这个标准仍然很低。
    甘肃疏勒河项目的移民安置区已接纳甘肃11个贫困县的5.3万移民。安西县七道沟是疏勒河项目的一个移民安置区,从临潭县移到这里的有5600多人,2005年人均收入仅有1700多元,主要是靠外出打工挣钱。
    由于补助较低,“引大入秦”灌区不少移民还住着简陋的土坯房,改良土地、田间配套等工程根本无力投入。在“引大入秦”灌区,80%的移民收入还在低收入标准线之下。王玉章说:“不少移民是借债搬迁入住的,根本没钱改良土地,甚至化肥、籽种等投入都不足,移民区土地产量明显低于灌区内其它地区。”永登县秦川镇新昌村支书姚远说:“不少土地要重新平整改良,但一亩要投入1000多元,村民们根本无力承受,2005年县里安排了15万元的土地改良项目,才改造了一部分土地。”

尾巴之三:部分移民区成服务“盲区”

    记者在甘肃省“引大入秦”和疏勒河等移民区采访了解到,这些移民区有大批的移民户口尽管早从老家迁出,但至今还未落到安置区所在的县。有的移民户口手续长期自己保管着,他们所生活的安置区成了“三不管”地区。
    在“引大入秦”移民安置区,部分移民移来10多年了,但户口手续至今尚未落到迁入地。据永登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的同志介绍,永登县“引大入秦”灌区共接纳移民11214户,目前仍有1841户共6557人未办理落户手续。甘肃省疏勒河移民安置区有2.2万人由甘肃省农垦系统代管。
    没有落户的移民首先遭遇的是贷款难。疏勒河移民安置区安西县七道沟一号村的村民反映,由于许多移民没有户口,借贷困难。村民马正华说:“由于我们户口没有落到当地,信用社就不给贷款,每年春耕因为没有钱买种子和化肥,借高利贷,利息又非常高。”
    移民遭遇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孩子上学难。疏勒河、“引大入秦”的多数移民区没有高中,移民的户口又没落到安置所在县,要到当地高中上学就需要交纳高额费用。安西县七道沟临潭县管理委员书记李林虎说:“所有的初中毕业生要不返回家乡上高中,要不就辍学。”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