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过去实行的人口政策无论是从政策目标来看,还是从政策手段来看,都是一种非均衡战略。这种非均衡的人口发展模式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在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增长压力情况下,解决人口过快增长问题是首要任务,在国策高度的认识上,政府采取了几乎一切可能的行政手段推行计划生育,对人口数量增长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非均衡战略是一种合理的、必须的选择;其二,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的社会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滞后,导致了社会发展与人口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并在微观层面(个人和家庭)使计划生育群众的利益受到了影响。在降低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方面,这种非均衡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快地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更快地削弱了人口增长的势能,并使人口红利期更早地到来,这些变化有效地减轻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压力,为经济的起飞和高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这种非均衡发展方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后果: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改变了社会代际结构和家庭结构,并对公共资源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代际关系等带来重大影响;形成了一个庞大独生子女群体和独生子女父母群体,并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结构;“急刹车”式的人口控制政策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 在新形势下,非均衡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更不能满足人口发展的需要。单边的发展、孤立的发展都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人口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最终要受到人口其他方面发展的影响,也同时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完成之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全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质的人口素质、均衡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应该成为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的目标。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标志着我国人口发展方式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