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看美国]“疲劳综合征”困扰美汽车业
    2009-02-24    本报记者:刘洪    来源:经济参考报
  底特律又来向华盛顿要钱了。这些年来,随着汽车业的没落,美国人对来自这个“汽车之都”的坏消息已见怪不怪,许多人将之称为“底特律的疲劳综合征”。
  什么样的坏消息呢?失业节节上升、亏损不断加剧、腐败丑闻盛行、民怨连天,自然,这都是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交集的结果,也使底特律成了美国治安最差的城市。
  对美国纳税人和政府来说,现在最头疼的则是底特律的汽车业成了一个“无底洞”。在去年12月从布什政府“化缘”了一大笔钱后,现在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又重返华盛顿,希望能拿到更多“救命钱”。
  美国政府填了多少钱了呢?去年12月,鉴于迫在眉睫的汽车业危机,通用汽车表示,需要184亿美元的紧急救助款,最后布什政府先给了134亿美元。但按照现在通用汽车的要求,还需要“救命钱”166亿美元。同病相怜的是“底特律三巨头”中的老三克莱斯勒,它原先说只需要30亿美元的救助款,后如愿以偿拿到了40亿美元。但它现在说,还需要50亿美元。惟一情况略好的是福特,在美国信贷市场停滞前,福特未雨绸缪筹借到了足够的现金,据说可渡过2009年无虞。
  怎么办?对上任一个月的奥巴马政府来说,这可能是最不愿意面对的难题,因为这个汽车业烂摊子太大了,救,钱将花得不得了;但不救,后果则更了不得。
  救?几个月后,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如又一次伸手要更多的钱怎么办。不救?那就只能破产,几十万的工人将失业,会酿成严重社会和政治问题。如政府主导有序破产?光通用汽车一家,破产资金就可能要1000亿美元,企业没钱,最终只能是政府当“冤大头”。
  说政府当“冤大头”也不准确,因为政府的钱都来自纳税人。许多美国网民都认为,美国汽车业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因为再多的钱,最后肯定都得“打水漂”,而且,凭什么纳税人的钱要为这些企业买单。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也认为,美国汽车业,或许真到了消亡的时刻。
  汽车业似乎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但汽车业也有怨言,困境有金融危机因素,也有历史的包袱,因为汽车工人的福利都是汽车商自我承担的,而且,同样是重要产业,为什么政府能花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救金融巨头,就不愿花几百亿美元去救有更多员工的汽车业。
  对于降薪、裁员、关厂,汽车工人和工会更是一百个不乐意。于是,最近的重组谈判也就进行得异常艰难,甚至一度不欢而散。从常理上讲,企业要渡过难关,降低薪水、裁减工人也无可厚非;但工人也有委屈,在现在的情况下,降薪意味着生活困难,失业就更会生活无着,他们怎么办?
  没有办法之下,汽车业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一方面积极从华盛顿求得援助,另一方面大刀阔斧降低开支、压缩产能、推进重组,于是,更多工厂关闭,更多员工下岗,更多汽车品牌,比如悍马、萨博等,也在出售之列。在买主名单中,更频繁出现中国汽车商的名字。
  现在是否真是中国汽车企业北美并购的好时机呢?看从哪个角度说。如果按照股票市值,曾长期占据世界汽车业头把交椅的通用汽车,还真不贵,也就值十来亿美元。外来的和尚或许真的好念经,但可别忘了,这些都是破庙,买下来容易,养活一大堆僧人和维持破庙运行,却没个数百亿美元是不行的。而且,中国企业入主外国公司,裁员重组更步履艰难,韩国双龙就是一个教训。更何况,庙虽破,美国人想不想卖,尤其是卖给中国企业,也是一个大问题。
  (本报记者刘洪2月23日发自华盛顿)
  相关稿件
· [刘洪看美国]中美贸易将在摩擦中曲折前行 2009-02-10
· [刘洪看美国]高效公正独立 看世行如何反腐 2009-02-03
· [刘洪看美国]从《华尔街日报》误读中国说起 2009-01-13
· [刘洪看美国]"山姆大叔"期盼寒冬早日过去 2009-01-06
· [刘洪看美国]上世纪大萧条的悲剧会重演吗 200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