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打工者群体中,有一位姓方的“神奇人物”。他从2004年起,专挑“问题企业”务工,已连续将工作过的12家企业告上法庭,基本上屡告屡胜,被誉为“维权狂人”。(浙江在线12月28日)
既然是“钓鱼”,当然只能是单向的活动,从来都是人钓鱼,而鱼则只能扮演被钓的角色,假如人反倒被鱼给“钓”走了,显然无法成立,更说不过去。现实中的“钓鱼”式执法,咱也并不陌生,但钓鱼的基本规则,也同样在钓鱼执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手持钓竿的总是相对强势的一方,而被钓的也总是弱势群体,谁主钓,谁被钓,当然得拿实力说话,而不是一厢情愿,想钓就钓。 如此看来,打工者与用工企业之间究竟谁强谁弱,其实无需较量之后才见分晓。事实上,当打工者的岗位甚至饭碗都要由用工企业说了算,用工企业对打工者的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更是现实的写照时,用工企业的相对强势,打工者的弱势地位,其实已经确立无疑。如此强弱对比,真要“钓鱼”的话,也只有用工企业“钓”打工者的份。然而,奇迹并非不可能发生,这位方姓打工者,居然屡屡“钓上了”用工企业这条强势的大鱼,还真是完全彻底的颠覆了“钓鱼”的游戏规则。 钓鱼居然也能以弱钓强,的确让咱开了眼界。弱势一方的打工者屡遭侵权,不得已而出此下策,但之所以出现打工者钓鱼维权,更有用工单位屡屡上钩的局面,恐怕还不能全怪打工者太刁钻狡猾,而更需用工单位们,甚至整个劳动力市场从中反思。 事实上,假如用工单位能够遵守劳动法,哪怕是对打工者的权利有起码的尊重,恐怕都不会成为尴尬的被“钓”者,某种程度上,当打工者的“钓鱼”维权竟然如此轻而易举,甚至屡钓屡中时,倒是恰恰暴露出打工者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而对打工者权益的侵犯则更是一种普遍的常态。 基于上述视点,被打工者颠覆的“钓鱼”规则,其实并不是强弱对比发生了逆转,更不能指望其他打工者也能复制这样的成功,“钓鱼”维权的背后不过再次暴露出劳动者权益保护这根软肋罢了。赢了“钓鱼维权”官司的打工者,依旧无法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真正赢家。 |